公元前206年,咸阳郊外鸿门,刘邦与项羽两位武林掌门人勾肩搭背笑里藏刀觥筹交错尔虞我诈,用不亚于后世影帝的高超演技,上演了一场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饭局——鸿门宴。
后世之人谈到这个饭局,大概有两种反应:喜欢刘邦的,额手称庆,暗笑项羽妇人之仁愚蠢不堪,不是个干大事的材料;同情项羽的,叹息连连捶胸顿足,恨不得穿越到鸿门宴上,揪住项羽的耳朵大声喊道:项王啊,你快点听听你干爹范增的话,把刘邦这老流氓砍死吧,这样你就可以骑着乌骓马,抱着虞美眉,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然而,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对于项羽来说,真的是上策吗?
小生窃以为,杀掉刘邦实乃下策,项羽选择放刘邦一马,根本不是什么妇人之仁,而是雄才大略之举。
其中原委,且听小生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谈谈杀掉刘邦对项羽的好处。
第一, 可以瓜分刘邦的人马和粮草,扩充自己的军队。
第二, 可以减少一个造反同伙,在分(分)封(赃)大会上多给自己争取一块地盘。
第三, 可以将刘邦这个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利于西楚帝国的长治久安。
好处大概就这三点,而坏处,远远不止三点了。
第一, 刘邦是项羽的结拜兄弟,从个人角度来看,杀之不义。
俗话说的好,男人有四铁:一铁是一起同过窗,二铁是一起扛过枪,三铁是一起嫖过娼,四铁是一起分过赃。刘邦和项羽除了没有一起同过窗(古诗有云,“原来刘项不读书”,这俩人人只爱造反不爱读书,臭味相投,谁也没辙),剩下三样全占了,这关系能不铁吗?如果你项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把刘邦杀了,丢不丢人啊,丢不丢脸啊,同行怎么看他?英布怎么看他?龙且怎么看他?项伯怎么看他?今后在造反界怎么混……
当年陈胜出于维护自身威严,杀了几个粗鲁无知的老乡,就凉了众人的心,被舆论抹黑成了没有人情味儿的负心汉,最终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在一首凉凉凉中被司机扭断了脖子。
陈胜才死没几年,车轱辘印还没干,项羽就算再缺心眼儿,也不会去重蹈覆辙,让自己陷入不义的处境。
第二,刘邦与项羽同为反秦功臣,又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项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杀他。
刘邦和项羽出征之日,楚怀王与众人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虽然刘邦选择的是简单模式,轻轻松松入主关中,比起选择地狱模式的项羽,少流了许多血汗,但这并不是项羽撕毁约定的理由。
此时的楚怀王虽然已经沦为傀儡,形同虚设,跟英国和日本的天皇差不多,但仍然是项羽和刘邦名义上的老板,是整个反秦联盟得以维系的纽带。如果项羽杀掉刘邦,无异于把乱臣贼子四个大字写在自己脑门上,无异于否定了自己统率诸侯联军的合法性,到时候,项羽还有什么资格执牛耳?还有什么资格划分天下?即使凭借武力暂时压服诸侯,诸侯也只会口服心不服,一有机会,就会跳出来挑战项羽的“凡尔赛体系”,你项羽可以杀刘邦,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对你?
当初项羽进入关中,头脑冲动,不顾盟约,血洗函谷关,杀伤刘邦的部队,已经在道义上落了下风(要注意,刘邦在函谷关驻军是合理合法的,项羽进攻刘邦则是不仁不义),再加上刘邦到达鸿门之后,主动向项羽认错,给足了项羽面子,项羽如果再得寸进尺,杀掉刘邦,那就真的是错上加错,铸成大错了。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杀刘邦的理由多得是啊,这不,范增老先生就找了两条,一条是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一条是“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这两条还不够杀刘邦的头?拜托,这两条也就范增和项羽私下说说而已,真要拿到台面上来,还不让天下人笑掉大牙,哦,人家刘邦善待妇女同志,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身上冒出一股不明气体,你们就说人家该杀,那天下还有道理可讲吗?
第三,刘邦兵力虽少,但皆是嫡系部队,号令统一,如臂使指;项羽兵力虽多,但却是诸侯联军,各自为政,各怀鬼胎。如果项羽贸然与刘邦交火,即使吃下了刘邦这股武装,自身也要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有被诸侯暗算,落个鹬蚌相争的下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在吃鸡游戏中被别人“舔包”了)。
我们可以来估算一下。巨鹿之战前,楚军仅有五万,在诸侯联军中并不起眼。巨鹿之战中,各路诸侯作壁上观,唯有楚军以一当十,大破二十万秦军,把周围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急忙尊奉项羽为联军统帅。可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巨鹿之战后,楚军虽然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但自身的损失估计也不少。再加上又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在函谷关打了一场攻城战,楚军的实力已经大大受损。即使在楚地动员了大量新兵(是否动员了新兵,由于史料缺乏,小生不敢妄下结论,这里只是做一种假设),也需要很长一段磨合期。
由此来看,进入关中的楚军虽然是血战犹酣之师,但已呈强弩不穿鲁缟之势。而刘邦的部队利用这段时间获得了充分休息,以逸待劳,以主待客,尚若开战,鹿死谁手,或未可知。
总之,杀刘邦,代价大,回报少,招人骂,是一桩非常极其以及十分不划算的买卖。
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刘邦最后灭掉了项羽啊,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不就可以避免身死国灭的下场了吗?
这就是我们常常陷入的一个思维误区——站在上帝角度思考问题,从已知结果出发,忽视中间的变量,直接穿越到过去,仿佛执掌人间的上帝一般,信心满满不假思索地为庐山之中的迷途羊羔指明一条“康庄大道”。
按照这个逻辑,曹丕就应该直接赐给狼顾鹰视的司马懿一杯毒酒,杨广就应该在和李渊光屁股和泥巴的时候把李渊塞进马桶淹死,万历皇帝就应该趁努尔哈赤来京受封龙虎将军的时候将其推出午门斩首……
然而,这些虚构的情景都没有发生,是因为这些大人物比我们都愚蠢吗?
当然不是,因为博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得出的最优策略自然不同。
曹丕重用司马懿,是因为司马懿追随曹丕多年,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武能安内攘外,文能富国强民,无论是内乱还是外患都离不开这位重臣,至于司马懿后来尾大不掉,那是曹爽等人大意轻敌之故,不代表曹丕当初重用司马懿是错的。
杨广提拔李渊,是因为李渊是皇亲国戚,而且能力出类拔萃,在镇压农民起义与抵御突厥入侵中立下赫赫战功,至于李渊后来举旗造反,打进关中占了杨广老窝,那是杨广自甘堕落,意志消沉,流连江都,不肯回朝之故,不代表杨广当初提拔李渊是错的。
万历皇帝封赏努尔哈赤,是因为大明王朝需要在女真部落扶持一个代理人,而骁勇善战又忠心耿耿的努尔哈赤(老奴当时甚至主动提出率领女真精兵去朝鲜教训倭寇,端的是一副忠肝义胆的模样,堪称大唐契苾何力的翻版)正符合这样的要求,至于后来满清大举入关,屠杀汉族军民,那是大明王朝朝政腐朽,所用非人,兵备颓废,天灾连绵之故,不代表万历皇帝当初利用努尔哈赤控制女真是错的。
在读史的时候忽视这些变化的因素,站在上帝视角轻易地得出结论,把古人看成呆子傻子,只能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贻笑大方。
这一缺点在某些披着历史外衣的穿越意淫类小说中尤为明显,在这类小说中,文官大都是饭桶,武将基本是草包,皇帝老儿也精明不到哪儿去,人民群众更是愚昧无知,唯有我们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到古代的二十岁小伙儿光环附体,光明正确,脑门锃光瓦亮,智商永不下线,金口一开,玉指一挥,便让这些庸碌鼠辈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向着康庄大道飞也似地狂奔去了,脸上还带着比花儿还要灿烂的微笑……
每次读到这样的桥段,常常忍俊不禁,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对那个时代既没什么深入了解,对具体事物也没什么操作经验,称之为纸上谈兵亦不为过,怎么就能虎躯一震,四方拜倒了?
论科学原理文化知识,古代的精英确实不如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但论权谋计策为人处事,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想跟五六十岁的老油条比,确实有点不自量力了。
回到鸿门宴,项羽在当时的处境下,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什么?
依小生之见,答案只有一个:占据盟主的大义名分,与刘邦保持友好关系,逐渐恢复自身实力,在不久的分封(赃)大会上,一边利用诸侯压制刘邦,强迫刘邦吐出关中地盘,一边利用刘邦压制诸侯,为西楚争得更大的地盘。
有朋友可能要问,刘邦和项羽可是一对冤家啊,这对冤家能谈到一块儿去?
非也非也,刘邦和项羽后来确实成了一对冤家,但在当时,两人却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好基友,不但是把兄弟,还同属国军,咳,是楚军序列,就跟李云飞楚云龙似的,一口一个云龙兄云飞兄的,亲热着呢,虽然兄弟之间免不了有摩擦矛盾,但在对付日本鬼子,咳,是各路诸侯这件事上,还是不含糊的。
这样一来,鸿门宴中项羽许多孩子气甚至智障般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第一处,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高中时候学这篇文言文,每次读到这里,常常忍俊不禁,心里暗骂,怎么会有项羽这么缺心眼的人,一开口就把曹无伤这个高级间谍低价贱卖给敌人了。
现在想来,其实项羽是在跟刘邦示好。
前一段时间,项羽一怒之下,在函谷关给了刘邦一个下马威,现在两人相见,气氛难免尴尬,再加上刘邦把姿态摆得很低,表明了唯项羽是从的态度,项羽为了拉拢刘邦,维护楚军内部同盟,不得不做出一点表示,怎么表示呢?拉个替罪羊出来吧,拉哪个倒霉蛋呢?拉自己阵营的吧,自己舍不得,拉刘邦阵营的,没啥舍不得的,嗯,就这样吧。
于是,曹无伤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在大佬们的第一轮交易中就被低价贱卖掉了。
因为大佬之间的感情裂痕,需要这个反骨仔的鲜血来做502黏合剂,
这桩惨案告诉我们,卖队友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看准风向,如果风向不对,还瞎踏马折腾,逆潮流而动,到头来只能把自己赔进去,沦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如果风向对的话……该卖就卖嘛,队友是什么东西,不就是拿来卖的嘛 。
第二处,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这也是高中时代让小生捧腹的一大笑点,在如此高规格的欢迎宴会上,两位大佬谈笑风生,手下的小弟却不让人省心,一个又砍又跳,一个又跳又砍,跟老鹰捉小鸡似的,眼瞅着就要闹出人命来了,而身为主人的项羽却一言不发,这不是智障儿童是什么?
现在想来,项羽此举只是在敲打刘邦而已。刚才低价送给你个高级间谍,现在要让你见识一下项家军的威风,让你知道我项家军不是好惹的,不要给我耍什么花花肠子。
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这不对啊,项庄不是范增派去的吗?怎么让你一说,变成项羽派去的了?
这里大家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史记》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而不是什么金科玉律。
比如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之间的私密对话,绝对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场,三人也绝不会傻到将其付诸文字,司马迁怎么会知道那么清楚?但他老人家还是一板一眼地给您写出来了,您老人家也是一言一语都没有怀疑过(滑稽)。
再比如陈豨与韩信商议谋反的对话,司马迁他老人家也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少地记下来了,可是文中却有这样一句——“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也就是说,两人是在绝对私密的环境下交谈的,身边保姆司机警卫员全都没有,司马迁他老人家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在小生看来,《史记》与其说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还不如说是一本生动的历史小说,是司马迁在历史骨架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想象力,填血补肉,方才写成,对于那些明显不合逻辑之处,适当的质疑,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范增唆使项庄杀刘邦这个情节,小生认为存在很大问题。
项庄跟随项羽多年,不仅是上下级,是出生入死的战友,还是血浓于水的堂兄弟,而跟范增最多只是上下级关系(甚至连上下级关系都不是,史料不足也无法随便下结论),如果范增唆使项庄去杀项羽正在宴请的尊贵客人,项庄就算再蠢再笨,也会先去问问项羽吧。
打个比方,你堂兄是老板,你给堂兄当保镖,这天,堂兄请他一位做生意的拜把兄弟吃饭,让你作陪,你们三人一边吃饭一边商量生意,喝得正爽,聊得正嗨,老板秘书偷偷把你叫出去,递给你一块砖头,去,小明,照着那个老板后脑勺来一下,砸他丫的一个脑震荡,不然的话,凭这丫的智商,咱们的公司迟早被他挤垮。
您会做何反应?换了我,我会摸摸这秘书的脑门,问他一句,您没发烧吧?
项庄如果连这点人情世故都不懂,已经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了,而是智障与否的问题了。
所以,小生窃认为,项庄在接到范增的指示之后,偷偷问过项羽的意思,项羽暗骂干爹瞎搅局之余,觉得威慑一下刘邦也不是什么坏事,于是点点头,贤弟,你吓唬吓唬老刘就行了,老刘这人胆子小,别吓出人命来。这样,才出现了项庄舞了半天剑连刘邦的毫毛都没伤到的奇葩场景,也正因为一切都在项羽掌控之中,项羽才对刘邦的险境视而不见。
如果项庄真的得到了项羽刺杀指令,哪儿还用得着这么多花架子,像专诸刺吴王僚那样,一刀刺过去就行了。
如果项羽铁了心要老刘的命,更是容易简单以及小菜一碟,直接在帐下埋伏五百刀斧手,掷杯为号,老刘哪怕有九条命也丢了。
会叫的狗不咬人,不叫的狗咬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而项伯不知道有这一层含义,以为项庄真的要干傻事,急忙起身和项庄尬舞,直舞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大大出乎人们意料,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项羽摸摸头顶,青草丛生,再看看刘邦,朦胧的眼神中回荡着一片绿色的海洋……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
是我鼻子犯的罪
不该嗅到他的美
擦掉一切陪你睡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
是你赐给的自卑
你要的爱太完美
我永远都学不会
……
第三处,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段就很有意思了,项羽到底是想杀刘邦还是不想杀刘邦呢?如果想杀刘邦,张良找来一百个樊哙也没有用。如果项羽不想杀刘邦,张良找樊哙又有什么意义呢?
什么意义?象征意义,你们项家军骁勇善战,我们刘家军也不是吃素的,樊哙,赶紧去给楚家军露两手,替咱们刘家军找回点场子来。
类似的情景在《亮剑》中屡见不鲜,楚云飞来到独立团作客,兄弟俩虽然英雄惜英雄,但也难免暗中较量一番,楚云飞的警卫员一记铁砂掌打穿了沙袋,和尚自然不能丢了份儿,一记佛山无影脚,就把墙——这份宝贵的群众财产——给踹倒了,把赵大妈气了个半死。
说白了,这只是两个大佬之间的互相显摆而已。
第四处,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高中语文课上演话剧,这段是最好笑的,项羽身为四十万联军司令,竟然跟个孩子似的,给刘邦的保镖送肉敬酒戴高帽,到头来还被数落了一顿,樊哙更是孩童心性,胡吃海喝,快言快语,简直是李逵的直系祖先。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两人性格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分析来分析去,把身经百战的四十万联军司令和搏命沙场的骁勇虎将都分析成了幼稚孩童,那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就真出问题了。
樊哙进帐之后,项羽大声喝道:“来者何人!”这点就很奇怪了,你项羽和刘邦是把兄弟,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兼保镖,哥们几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项羽怎么会不认识樊哙?再说樊哙那体型,五大三粗,傻大黑粗,看上一眼能做三天噩梦,想忘了都难啊。
所以说,项羽这一喝问,只是虚张声势,打压樊哙而已,就跟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去救唐僧一样,孙悟空明知来的是猪八戒,还要捉弄调戏一番,满足一下自己的恶趣味。
至于服务员给樊哙大碗的酒和没煮的肉,估计还是出于项羽的授意,没有项羽的授意,服务员敢给这些大佬们上没煮熟的肉?那岂不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了?
依小生之见,这段情节,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而已,项羽知道樊哙是来找场子的,故意装作不认识,来兄弟,干了这杯,来兄弟,吃了这口,大杯灌酒,大口吃肉,樊哙憋了一肚子的凉酒生肉,又好气又好笑,也顾不得什么礼节,大声嚷嚷起来了:我家邦邦爱你胜过爱我,你还想打他的主意?你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你再这么堕落下去恐怕就成陈余和张耳(关于这兄弟俩的相爱相杀,小生以后再给大家细说)……
说到这里,许多事情已经很明白了,鸿门宴并不像《史记》中描写的那样剑拔弩张,你死我活,而是相对轻松活泼团结友好的。因为刘邦和项羽两位大佬都明白,大打出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会让各路诸侯捡(舔)了(了)便(包)宜(包),甚至让残秦余孽死灰复燃,只有维持楚军这个整体,才能在将来的分(分)封(赃)大会上夺得更多的份额。哪怕项羽再讨厌刘邦,此时也不得不做出一副亲善的模样,何况两人是拜把兄弟,基本没有什么过节,谈得上什么讨厌呢?
如果用漫画还原真正的鸿门宴,应该是这样子的:
刘邦(握着小拳头嘟着小嘴):项羽哥哥,对不起啊,人家做事只图一时爽快,却忘了提前告诉你一声,结果发生了一点小小的误会,你原谅我好不好啊好不好。
项羽(摸着刘邦的脸蛋):小刘同志,别哭了别哭了,哥哥当然是选择原谅你了,你那么辛苦那么劳累,说白了都是为了这个家啊,而我身上却常常带着别的男人的香水味,想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呢。
刘邦(满脸幸福状):谢谢项羽哥哥。
项羽(拍拍刘邦的肩膀):好了,好了,还有魏豹张耳这群臭男人等着我们去对付呢。
……
当然啦,没有永远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至于不久的将来,两肋插刀的拜把兄弟会不会成为刀刃相向的生死仇敌,有谁知道呢?
估计当时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心境,跟重庆谈判时的老蒋与老毛差不多,如果谈判真能达成一致,和平建国,两人以后就是同志,如果谈判破裂了,内战爆发,两人就是死敌了。不过不管将来如何,眼下的事情是紧握双手,把和平的姿态做足,在全国百姓、各路媒体、民主党派、欧美国家面前多拿一点儿形象分,对双方都有好处。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如果鸿门宴真像你说的这么活泼友好,为什么司马迁老先生要写的这么惊心动魄呢?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暗藏着作者本人的人生轨迹,《史记》里的种种情绪化描写,和司马迁老先生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史记》是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写成的,遭受了宫刑,就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了,成了一个不男不女的怪物,在讲究传宗接代和刑不上大夫的古代,这种耻辱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在司马迁看来,即使《史记》这本著作能够流传千古脍炙万口,也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已经成为一个杯具的事实,这种情绪在《报任安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来是一份给朋友的回信,却有四分之三的篇幅在谈自己的苦逼人生,宫刑对司马迁带来的心理创伤之大,可想而知。
残缺的身体,难道就不能凤凰涅磐吗?杯具的人生,难道就不能死为鬼雄吗?
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司马迁老先生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悲剧英雄,有“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为主报仇不惜身死的豫让,有“皮面决眼,自屠出肠”士为知己者死的聂政,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荆轲,还有唱着“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项羽。
尤其是对于项羽,司马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冒着被河蟹的风险,将其放到了本纪里面,要知道,本纪是帝王才能用的,你司马迁一个汉朝人,把前朝余孽写进本纪里,这不是给我大汉王朝脸上抹黑吗?这不是向我大汉王朝疯狂反扑吗?但是,司马迁不在乎,一来,项羽这个悲剧英雄非常符合司马迁对于残缺之美的理解,二来,司马迁是被刘邦的曾孙刘彻阉割的,能对刘彻的曾祖刘邦有什么好感?
于是,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成了一个奸诈狡猾投机取巧的流氓,胜而不武,项羽成了一个骁勇善战仁慈宽厚的英雄,虽败犹荣。
但是,项羽如果真的那么完美,怎么又会被刘邦击败呢?
为了解释这一点,司马迁给项羽挖掘出来一个性格——妇人之仁,优柔寡断。
就这样,我们在鸿门宴上看到了一个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既无杀伐果断,也无处世经验,心智低下,仿佛孩童的项羽。
如果项羽是个像晋惠帝那样“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寄生虫,有这样的表现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项羽不是晋惠帝啊,从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6年,短短三年时间,项羽就从一个落魄贵族迅速崛起成为四十万诸侯联军统帅,中间经历了多少浴血奋战,多少尔虞我诈,没有出类拔萃的战术战略,没有超乎常人的驭人之术,可能吗?
可怜司马迁老先生一片好意,想把项羽仁慈宽厚优柔寡断的一面展现给读者,为项羽将来的灭亡买下一个伏笔,但读者读来读去,读出来的却是个智障儿童。
正如鲁迅评价罗贯中笔下的刘备和诸葛亮,“刘备之长厚近似伪,诸葛亮多智而近乎妖”,过于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大写特写,大书特书,很容易让人物失真,司马迁写项羽,就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
小生窃以为,真正值得大写特写,大书特书的,不是鸿门宴,而是鸿门宴之后的分封大会,十八路诸侯笑里藏刀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纵横捭阖……读来想必是一种享受,可是,司马迁老先生却留给我们一片空白。
分封大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由于史料缺乏,小生不敢瞎猜,但大会结果是明确的。
项羽分得梁楚地九郡,雄冠天下,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都归其管辖,从此踏上了统一天下的道路,先是把魏豹从河南赶到山西(这是魏豹积极勾搭刘邦的重要原因),后又逼死韩王成(这使得张良下定决心和项羽死磕到底),不久又出兵北伐齐国(这给了刘邦吞并关中的机会)……这里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不是项羽不想称帝登基,不想统一全国,而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惯性,让君临天下成了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强大如秦国,铁骑如云,拥兵百万,在统一全国之后,拼命打压六国贵族,想方设法将秦国模式复制到全国,最后还是被六国贵族掀翻了摊子。即使是汉朝,刚开始也不得分封了大批异姓诸侯王,政令基本不出关中。直到汉武帝时期,人心基本稳定,割据大体消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才成为事实。由此看来,项羽没有贸然称帝,而是在建设根据地的同时,一步步扫清统一途中的障碍,确实是一个高招,至于“富贵不归乡,犹如锦衣夜行”这种话,并不是什么胸无大志,格局狭窄,只是随口说的一个玩笑而已。
比起项羽,刘邦就很惨了,不但没有保住关中,还被发配到巴蜀之地,北边是雍王、塞王和翟王三座大山,看似永无出头之日。同为楚军阵营,到头来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估计刘邦在分封大会上被诸侯打压的很惨很惨,甚至还有可能被项羽这个老大哥贱价出卖了。后来项羽可能觉得这么搞太过分了,又把汉中地区赏给了刘邦,想安抚一下刘邦这个小弟。但是,梁子已经结下,恩义已经断绝,此时刘邦想要的,不仅是汉中,还有关中,还有关东,甚至还有项羽的性命。
不久,刘邦暗渡陈仓,吞并关中,兵出函谷,攻克彭城,项羽星夜回师,挥戈南下,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两军交战之际,项羽望一望城头搔首弄姿的刘邦,剑眉紧锁,眼神中满是仇恨和憎恶,刘邦瞟一瞟城下四肢发达的项羽,神色淡然,嘴角上挂满了嘲讽和不屑……
曾经的兄弟情义已随滚滚黄河东逝去,双方的血海深仇也随着金戈铁马日益加深,唯有鸿门的那片桃林,仍然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