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最后一天夜晚,在于老友们观看德国电影《托尼·厄德曼》中度过。这部由马伦·阿德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如希拉里般强硬而冷酷之职业女沉迷在职场上不道德的商业拼杀之际、不期而至的老病的父亲的调皮般的探望干扰并打乱了她那并不快乐而备受异化的生活。父亲试图通过捣蛋的方式来提醒她——她已经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但当她反问在她看来并不“成功”的父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父亲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不过最终,她在回到德国乡村参加祖母的葬礼再一次和父亲相见的时候,她已经又换了一家公司且即将进入新的漂泊人生。她父亲帮她回忆起儿时的时光、她戴上祖母的帽子和父亲的假牙,且陷入了人生意义的沉思。
如同许多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好莱坞伦理剧一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体系的巨大的“机械作用”下中沦为麻木不仁的“非人”的故事。而“父亲”则扮演着如“幽灵”般的提醒者的角色、且拼命试图将“非人”拉回到充满诗情画意的前现代的人情“家园”。然而,来自“父亲”的前现代的“乡愁”对于那巨大规模的现代性之“机器齿轮”而言,实在只是一种“鸡汤”。它或许能给现代性之“机器齿轮”中的日渐沦为“非人”饱受异化的折磨的“流浪者”们带来一点反思和感动,但那个前现代的“乡愁”对于现代性内在逻辑之强大驱力而言,实在是无奈和乏力。
所谓“鸡汤”,就是给冻饿中的人以慰藉,但并不给出温饱之路、且无力或并不打算和动摇和推翻那让人普遍陷于冻饿之境的人之“世界剧本”。好莱坞“煮”了大量的鸡汤给那些被卷进现代性之冷酷的“齿轮”中的人们喝。这部电影不过是好莱坞“鸡汤”的德国版。可是,喝了这碗前现代之德国版“鸡汤”之后,是不是日渐陷于麻木不仁的“非人”境地的现代人就足以幡然醒悟而回归到那老祖母的前现代家园去安享天伦之乐了呢?恐怕未必。较之鸡汤,我们的时代更需要从天而降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革命!毕竟,老祖母的前现代家园已经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