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即人所具有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属性。
感性思维是一种结果的指向, 即:我渴望得到某种感觉。
理性思维是一种对结果的思辨,即:对感性思维所指向的结果进行论证。
也就是说,可能感性上我们很喜欢某人某事某物,但理性会让我们对这种感觉进行思考;感性上再喜欢,可理性经过论证后认为不可行,自己也会选择放弃。
感性与理性的思维过程一体叠加交织作用与发展,这个过程是非常瞬间的,很多时候我们还未察觉到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作用,理性对感性结果的论证过程就已经完成,我们就已经开始进入执行阶段。
比如:你看到一件衣服,感性上非常喜欢,理性上便在瞬间对这个感性指向进行了论证,思考这件衣服的性价比是否合适,如果性价比很明显,合适,你会毫不犹豫买下;不合适,你会放弃购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相互博弈,都作用于体量较小的事物上,因为每个人生活中最多的就是不起眼的平凡小事。
人生的平衡和谐状态,是因为一些大事件累加的能量与众多小事件累加的能量持平而达成,是否是大事件,对每个个体来说考量标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自身所能承担的事件的份量。——当感性的结果指向的能量与理性的对结果进行思辨论证的能量持平,你就会进入这两种思维能力的纠缠中,即:感性指向非常想要,可理性却又告诉自己不能要,你就会因感性想要与理性不能要的这两种力的博弈而生出痛苦。——这两种力量的能量高低,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即:你在感性上不想要,可理性上却又告诉自己必须得要,你同样会因感性不想要和理性必须得要得这两种力的博弈而生出痛苦。
——痛苦的产生,源于你无法选择;如果可以毫不犹豫选择,你便不会有痛苦。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感性的对结果的指向能量与理性对结果进行思辨论证能量的博弈过程。
未成年时,感性能量压倒理性能量,因为个体的理性思辨能力还未得到完善,无法抗衡感性的力量,此时还不会形成痛苦,因为在几乎完全缺失理性能量进行制衡的情况下,感性方向的变化极其迅速,瞬间就可以改变方向,不会形成阶段性的感性与理性相持不下的痛苦;
成年后的年轻,是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开始持平的状态,年轻人的痛苦,多来自于纠缠不清,人生的各个方向都会发生感性与理性相持不下,一个阶段内,哪一方也占不了上风;
中年时,理性能量开始压倒感性能量,所以,中年人的痛苦,往往源于感性上非常想,但理性上却明白不能够。
老年时,感性思维的结果指向与理性思维对结果的思辨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所有的结果,即便看似是感性的瞬间结果,背后都是已经完全成模式化的自己独有的理性思维的支撑,即:老年人的看似感性的表面,实际都是由理性思维决定的,这正是老年人很难有所改变的原因。此时,老年人的痛苦,多是源自无法选择的肌体疾病之痛与亲友失去之痛。——正是此时,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往往是老年人竟然偶尔重现了宛如少年的感性,如人们赞誉的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再如我们看到白发苍苍清华老教授们唱出“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时的动容。
感性思维对结果的指向与理性思维对结果的思辨论证,这两种力量的博弈结果,决定了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所有大小事项的结果。无论感性思维指向何方,理性思维都会对感性思维的指向进行思辨、论证与修正,之后才进入执行阶段。——所以,感性思维是一个方向,理性思维是对方向的确认,若确认不了,你便无法前行,便会痛苦;一旦确认并确定,痛苦立刻消失。
(作者:一隅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