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顽固地认为“意识流小说”=“天书”。
所以,只要看到“意识流”,我就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这个词太高深,感觉是一种抓不住的东西,很费脑。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是怕啥来啥。这不,现世报来了。
前段时间夸了海口,二月份要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小说梳理一遍。
冲动的原因是她曾说过:“女人,一定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一句话,我就非看她的书不可。
二月已至,《达洛维太太》摆在了案头,这是吴尔夫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之后,又创作了《到灯塔去》等作品。谈到“意识流小说”,那吴尔夫一定是避不开的。
意识流这个坎我一定得要跨过去,躲是没法躲了,自个儿说出去的话,得圆回来呀,否则我不是打脸啊。上午恶补,终于有了点头绪。
意识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长话短说。
我们常见的小说是线性结构的,以故事情节作为推动内容前进的方式。情节往往是引人注目或者跌宕起伏的,最常见的是推理上说,还有我国独特的章回小说。
大概是人们看烦了这些老套的故事结构,所以,开始在小说写作上尝试创新。
“意识流小说”就是众多小说类型中的一朵“奇葩”。 它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或主观意识,而不太在意小说的逻辑性。
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感到混乱、晦涩,比较烧脑。我大概就是被这些不太舒服的阅读体验所吓走了。
但当我能沉浸式地对书籍进行阅读时,反而觉得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才是人物现时状态最真实的反应。
“达洛维太太说她要自己去买鲜花”,小说就以这样一句话,打开了话匣子。
她从去街上买花到午夜家庭晚会结束,不过十几个小时,但期间,不光包含了达洛维太太的所见所闻,还穿插了很多的所感所想。
比如,达洛维太太走在街道上,早晨的清新空气让她想到了自己十八岁清晨闻到的空气,想到了曾经的恋人彼得当时和她讲的话。
在人行道上等车通过的时候,对面的派维斯先生看到了她,想起了达洛维太太年轻时的样子。
在公园的时候,达洛维太太碰到了打小一起长大的休,思维又滑到了彼得和休打架时的情形,以及她与彼得有始无终的情感纠葛等等。
小说跨越了达洛维太太从十八岁到五十多岁,这段漫长岁月中的人生经历。
这种时间跨度,意识流小说很容易就能做到。虽然在情节性上缺乏线性结构小说的生动有趣性,但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恰恰可以让读者摆脱被动阅读的地位,加入到小说人物的情绪流动中,使读者更能深层次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喜欢吴尔夫那些瞬间的感悟和情绪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