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实在是因为太难抗拒,太有诱惑的普遍行为了。
1.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自己心中的自己?
其实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然是做自己了,哪能为别人而活?
而实际情况呢?人们会在情不自禁中靠近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我们希望被重视,被关注,被需要,被肯定,被认可,被称赞。这简直就是大多数人的刚需。这个刚需决定了我们想要在他人眼中显得足够厉害,足够优秀,或者足够重要。头顶光环,自我感觉颇为良好。所以才会有:好为人师、滔滔不绝,故作高深、沽名钓誉等现象。
虽然有此倾向,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像课上的MOKA能够坦诚布公地讲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掩饰内心和大众评判断相左的想法,就会产生出“装”的行为,装着热爱,装着洒脱,装着无畏,人设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没有预设,面对不同状况时真实的表露自己,永远不会进入人设崩塌的危机。伪装是为了蒙混过关,将不便明示的目的在掩盖中实现。
而坦露的态度是正视和接纳,或者不认同普遍规范。如果不认同,可以继续坚持自我。如果觉得不妥,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去改变,用一定的时间去改变,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的“变妆术”。
人生而群居,无关系无法立世。爱和链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之一。但被重要性需求阻隔后,蒙蔽了这层需求的必要性。
为什么很多人会在实现功成名就后反而会有莫名的空虚?光我知道的,一稼社群里有不少的姐妹,事业做得非常成功,进入了人人羡慕的行业,领着丰厚的薪水,每年有固定的休假,可以满世界旅行,吃各种美食,消费各种名牌,但她们很多人都转行了,转去了更有价值体现的行业,比如人生教练,比如去创业。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放弃那么好的机会呢?物质给予人的满足感是有限的,而且需要呈几何级别的增长才能保证等量的满足感提升。换句话,在你饥肠辘辘时,有人给了你一块面包,你会觉得非常幸福和满足,但如果第二天你想保证同样的幸福感,再给你一块面包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可能是两块巧克力蛋糕。第三天你需要更多才能维持这份满足感。
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小时候过年的一件新衣让你快乐很久,而长大后,衣橱里大堆的崭新衣服也难以换取你几天的快乐?
回头去看转行的姐妹,她们说当初的选择让自己找到了快乐和使命感。所有这些行业都是以成就他人为基础,实现爱和链接的需求,获得持久的内心满足感。
记得马云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阿里巴巴每一次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从来不是从金钱角度出发,而是从更好地服务用户的角度出发,最终才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企业成长和发展。淘宝初创之时,还记得阿里的宣言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兼济天下、风雨同舟的企业情怀,让阿里走到了今天,变得家喻户晓。支付宝致力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时也为小微个体的电子支付插上了翅膀,还有一系列的金融扶持业务,都体现了支付宝对微小企业和个体的倾力扶持。
人们都说,商场如战场,弱肉强食乃常事,但马云带领阿里走出了另外一条道路:关怀与合作,扶持与共赢。这不就是爱和链接的企业版本吗?
提起阿里,说到马云,人们除了记得他的优秀,更铭记他的大爱。他为新时代的企业家树立了榜样。
时代在变,但爱和温情不会变,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无法走远,唯有携手方能远行。
2.做父母希望的孩子,还是独一无二的孩子?
仔细看,这个问题就是上述问题的个例。答案同样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育儿多烦恼,每家父母抱怨起自己的孩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当然他们也有非常可爱的时候,那就是睡着的时候。
中国的孩子压力是大的,他们从小背负着父母成龙成凤的希冀,从出生开始就被拉到人生的各个赛道上,用他们幼小的身躯扛起家人的梦想。孩子们的比拼战线越拉越长,维度越拉越宽。每个家长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全面优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要说我有没有这种私心,肯定有,但我在他们的培养上运用了克制。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最近我在看教师类的书籍,书里明确提出: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举例:一个学生语文99分,数学65分,英语80分,体育100分,这叫均衡发展。有擅长学科,有拔尖学科,在弱项学科,并不是门门优秀,最不好的也在及格之上,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这是符合实际的教育要求的,也是可以实现的。而平均发展是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擅长领域有所不同,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孩子,显然是差强人意。
早在孔子提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学记》中记载:长善救失。这都是在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法,这是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幅提升,教育也一再面临回归本质的问题,大家都在呼吁解放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但受制于升学压力,孩子们反而被加装了更多的“素质教育”,这些到底是不是他们想要的,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倾听。
如今火爆的校外培训市场就可见一斑孩子们的日常。
说回我的克制,在大家蜂拥给孩子报各种班的时候,我没有这么做,我数了一下儿子的兴趣班,有两个,一是画画,二是编程,都是他最爱的。画画是我发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后给他报的,(他从会握笔开始,就整天坐在桌子前画画, 我清晰地记得他最初画葫芦整整画了一年)从5岁开始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他的热情依旧很高。而编程,是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老师后,给他尝试了一下,他也很着迷, 目前为止学了一年。除此之外,我唯一陪他坚持的一项本领就是英语,目前为止也是3年左右。这3 项基本都是他的强项,因为他倾注了时间和努力,同时这也是他的擅长所在。
为数不多的一些课外拓展,让他成了别人眼里的优秀孩子。尽管他有很多不足,但我对他依旧是肯定和认可。我经常会和别人说起他的闪光点,我也会以他为傲,发自内心的。除了学业上的成绩,他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善良、稳重、懂理、得体、同理心、未知欲、上进心等等。
这是我更看重的会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其实教育,教书是其次,育人才是根本。高晓松的妈妈曾经说过,她培养孩子的关键就两点:一是求知欲,二是自尊心。求知解决了内驱,知耻方能奋发。她教育的高晓松,才学一流,虽曾年少轻狂,也曾犯错,但都无法遮盖他广博见闻的光芒,真性情的他,即使出走半生,归来仍如初见。
高晓松,我是爱的,他那样的男生,是女生永远的梦想,就算他没有盛世容颜。我想他的洒脱,跟妈妈从小的教育和引导有莫大关系。
此处,我们是否也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