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思索过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问你有没有想过人活着为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才算过得好?也许大家都想过了,但是你知道吗?几千年前的古人们也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圣经旧约《传道书》就讲了一个智者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实录。也许有很多人都没有读过圣经,或者读了也没读懂,那么就推荐大家读读傅格森博士写的《日光之上》,他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大家重述了《传道书》中的智者探索生命意义的生活实录以及所感所得。
《日光之上》是本小书,只有A6大小,120多页,分四个部分,先叙述了3000多年前的一位智者(有才有金)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找到生命的真谛,最后发现都是“虚空、捕风”,于是在第二部分开始反思为什么,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最后发现了一个惨烈的事实,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生其实就是一堆垃圾,再次绝望。但是在这绝望中想到了上帝。接着在第三部分介绍了上帝是谁,他为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信靠他。最后总结概括如何去敬畏上帝、如何得到持久的满足。后两部分宗教色彩比较浓重,但是前两部分还是值得大多数人读一读的。
这位有钱有闲的智者先是致力于教育,企图通过智力来找到生命的钥匙。“但是把更充分、更好的教育当作寻求生活意义的答案,这是我们所能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犯的罪更多,“教育不能使弯曲的人心变直也不能补足灵魂上的欠缺”,“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当然作者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学习,而是说仅靠它不能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接着智者又尝试了享乐,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欢愉美酒加逍遥。这种日子过一天两天觉得很美,过久了也是虚空。这个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的。书中还提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圣经中说:“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愚昧人的笑声就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为什么说通常大哭一场比大笑一场对我们更有益处呢?“或许是因为生命并不是笑料,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被眼泪洗净之后,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明白一些事情”。
接着智者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终日劳碌,追求“事业成功”,结果他再一次美梦破灭甚至心生恶毒,觉得“恨恶一切劳碌,觉得日光之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拥有越大的生意财富就要花越多的心思去维持,觉得必须进行扩张,这样的紧张和焦虑一直压迫着他。最后他发现这一切都不值得,因为最后发现“外面的世界是一个丛林,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
最后智者又观察了一批成功的人,发现追求成功也是虚空,因为金钱无法带来满足感、安全感、平安和保障。一句话钱财乃身外之物。
就这样,智者在教育、享乐、工作、成功方面做了最大限度的尝试,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自己终将尘归尘土归土,生命的意义何在?于是智者就思索啊思索,反省啊反省,他就在想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最后发现生命就是一个大笑话,原本以为它无比美好,而现实呢,世界是不公的、人包括自己都是不可靠的、未来是荒谬的(扯什么未来,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掉一块石头把自己砸死)、大家的必然结局都是死。这就是日光之下的世界。智者觉得万分沮丧,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智者发现因为自己忘记了上帝。他提出“世上没有真正的无神论者,有的只是反对上帝的有神论者”。人总是要信点啥,这样才不至于在日光之下的世界中堕落下去但是作者认为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上帝的存在,只是有人不承认而已。我们都生活在上帝的世界中,靠着上帝的资源而活。“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接下来就开始讲耶稣是谁,他如何来到我们身边,如何代我们受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如何复活,上帝的公义是什么等等。这些就不在此赘述了。
最后讲了的敬畏,这种敬畏是孩子对父母的那种敬畏,因爱而生。而不是奴隶对奴隶主的那种,因惧而生。借着这敬畏,关注日光之上的世界,会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知识、持久的欢乐、工作的满足感和真正的成功。这部分由于我的理解还不够,就先不做分享了。
我当时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智者在最初各个领域的尝试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觉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担忧其实和古人并无二致。如果只看第一二部分也许会让人陷入消极主义,既然万事都是虚空,那我们就什么也别做了呗。其实作者更希望我们可以亲近上帝信靠上帝,而不是信靠物质世界中的书本或者金钱或者地位等等,带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去生活,关注上帝会让我做什么,通过我们的行为去荣耀神,即做事情不光为自己,这样才能得到更持久的满足。
(人总得信点什么,有信仰的人不是说他可以凭此得到更多的庇护,比别人走的更顺之类的,而是说在遇到苦难时,他能显示出更强的韧性更大的信心,和没有信仰的人不一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