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二小 杨磊
《道德经》第三十章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教子经验,你如何感悟“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里最重要的总结。意思是:万事万物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就会走向衰败,这就叫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早亡。
老师说,老子在论述这一章时,以战争为例作比喻,意思是,“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能靠武力逞强天下。因为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战乱之后,一定会出现灾荒年。”
老子还告诉我们,“善于用兵的人,只要取得成功就停止,不要依仗兵力强大而逞强, 不可赶尽杀绝。达到目的不要自负,不要自夸,不要骄傲。”时刻不忘:“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于是,与“物壮则老”相关的“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得意忘形”、“过犹不及”、“好大喜功”、“亢龙有悔”等关于人们不能把握情绪的描述,一起从大脑里搜索了出来。
老子这一章的论述,是要告诉我们,凡事要有度,做事不能太过头,一旦超过了某一极限,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就会走向反面。
有爬山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当人们费尽周折爬上山顶的时候,接下来返回的时候就只能走下坡路。这一现象正是对“物壮则老”的描述。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我看到身边老态龙钟的老人的时候,首先感到,那就是以后的我,于是我就十分忧伤,幻想着自己不要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变老。
后来通过学习渐渐明白,人的老与不老,不完全在年龄,更重要的是在于心态,只要心理青春常驻,你就是一棵不老松。孔子不是说吗,“朝闻道夕死可矣”!得道了就不怕老,因为得道高人死而不亡。
学习本章,结合老子的谆谆教诲,检点我们的生活,问一问自己,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你是否沾沾自喜?当我们的表现比别人出色的时候,你是否好大喜功?
学习本章,我们需要对照自己,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关于“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的教诲与提醒,会让我们的人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有点贬义,但是道理不言而喻。
我们跟着老师学道、悟道,除了我们做好自己,还应该把自己的所得分享出去,让我们身边的人都能够与我们合道同尘。我们做教育的人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染身边的人,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大家:“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有人说,当下的中国看县长,未来的中国看校长。那么作为校长,应该担负一种怎样的责任?校长的负责就是要不断地反观自己,反思自己,反观教育,促进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既关注孩子的现在 ,为应试做准备,又要关注到孩子的未来成人、成才,最终实现人生的圆满。
当我们把一颗心全然地交给教育,交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会时常关注到孩子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就会思考,如何改变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的童年不至于迷失。
有一次我跟浉河区一小学校长在一块聊天,其间谈到当下的教育问题。那位校长很无奈地说:“现在的家长哪里啥得让孩子自由发展啊!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曾经失去的,没有做到的,要变本加利地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捞回来。”
的确,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没什么指望了,或者说自己小的时候没好好学,就让孩子替自己完成心愿吧!
想想看也实在是不公平。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在学校,老师给他们施压,回到家里,又有家长给孩子施压。孩子好不容易盼个双休日,他们又“走马灯”似的穿梭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之间。据了解,一个小学生,双休日两天,上八个特长班的学生大有人在。家长还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试问,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输?孩子真正输的是什么?
孩子的起跑线应该是孩子的自然状态,是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孩子的内心主动燃起来的火苗,而不是被动的替家长学习。小狗小猫尚且需要散养,需要自由,更何况我们的孩子!而今,我们的孩子为学习而学习,他们输掉的不仅仅是父母一点一点攒下的积蓄,而是自己天真烂漫的童年。
其实孩子们输掉的不只是以上这些。走进学校,你会发现,那些参加文化课补习的学生,学习挺累的,但效果不好。有一次潘记者给我说,他女儿一直放在一家私人托班里辅导,孩子双休日都没玩过,为啥成绩还是不好啊?我说,道理很简单,因为孩子有心理依赖,长期放在托班,她还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气。用《道德经》里的逻辑,这就叫“不合道”。
据老师反应,上补习班的孩子,课堂上的专注力不够。
分析孩子的心理原因:
第一,上补习班的孩子,上课专注力不够。他们会有“反正老师还会讲”的心理依赖,长时间的这样下去,就让孩子们养成听讲不专注的坏习惯。
第二,家长让孩子上补习班的本意是好的,可是,最终事与愿违,劳民伤财。大部分补习班里的老师,只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作业,至于学习方法与行为习惯,他们一般关注不够,或者说,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也不一定规范。据说有的老师明知学生不对也不敢管,因为他们怕因此丢了生源。
第三,参加艺术班培训的孩子,会由于将来走艺术这条道,结果把原有的一点学习文化课的态度都给丢掉了,于是就导致了大部分学艺术的孩子,普遍存在着文化课成绩较差。
于是我们就明白,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做事浮躁,为什么沉不下心来好好学习?其实,大家也许已经明白。孩子的浮躁,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家长追求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愿望,也不会得到满足。而且孩子更输掉了成长美德。
曾有人做过调查:二年级的孩子与五年级的孩子相比,哪一个年级的孩子德行好?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五年级的孩子德行好。由此我们就明白,扎好根基的重要意义。揠苗助长,最后苗将亡矣。
在一次家庭聚会时,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特别聪明,俨然“小大人”模样,因为她说的话都是“大人话”,于是一圈人都逗她,我原来也以为这个孩子很了得,以后会不得了。可是当我听了老师讲老子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时候,我又替这个孩子担心了。童年犹如一棵小树苗,小树根基尚不稳,就希望它长成大树,这与拔苗助长没什么两样。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作家长的,可以根据孩子有某一方面的特点,适时加以培养,且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到处炫耀孩子聪明,因为这样会滋长孩子的傲气; 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找准老师,选择一对一的方式辅导,帮助孩子发挥特长。但是我们不能贪多。不可能一棵树既结桃子,又结苹果。孩子专攻一门艺术,达到精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建议不上补习班为妙,避免孩子因为“学习依赖”而适得其反。事实已经证明,给孩子补习,弊大于利。我们也不要像我的一个朋友说的那样,“舍不得让孩子自然生长!”那你一定舍得放弃孩子这棵小树“扎根”。按照老子的逻辑,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就会贻误孩子一生。
非常欣赏老师说的观点:“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 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正是这一观点,让我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这以前,我一直埋怨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比别人慢半拍。比如,走上校长岗位,跟我的一位不到三十岁就当校长的妹妹相比,我就晚了她十年。我甚至埋怨说,都是老公拖我的后腿。我是女儿考上大学以后,才被调到二小任校长。记得当时老公不同意,还是教育局领导的一番工作,才说服了老公。
我们一起被评上中原名师的老师中,甚至有年龄小我十岁的,最年轻的三十出头,比较起来,我又晚了十年了。我甚至在想,一样晚,样样晚,命里注定我什么都晚。
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我们就明白以“道”而行,凡事不能急于求成,顺应自然规律,自然天成,一切都是“刚刚好”。于是我就安慰自己,“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我回顾一下自己,因为我的晚,全力以赴为家庭,才使得女儿成长的过程没走偏; 才让老公工作全力以赴,取得一项又一项业绩; 正是因为我的晚,才让自己有足够的成长沉淀,才对问题的看法基本上不草率,不浮躁,不盲目,才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此看来,按照洪涛老师的1=1+1的逻辑,这看似晚的人生轨迹,才是最好的安排。这才叫晚的合理,晚的刚刚好。
有一天,我那个校长妹妹谦虚地向我寒暄:“我做校长看似比您早了几年,但是我的业绩,我的影响力等什么都比不过您。”我当然哑然失笑,并失口否认。不管这话是真是假,但我还是坚持洪涛老师讲的道理:“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愿我们每个人都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