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有感
深度阅读如今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棘手的“复杂难题”。余玲艳老师和代建军老师的《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一文,从影响语文深度阅读的三类变量进行分析,帮助读者厘清三大变量之间的含义及关系,有效把握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建构深度阅读教学范式的关键。仔细研读这篇文章,联系教学实践来加以理解,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往往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呢?一线老师们也在进行着尝试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深度阅读,教师要立足于学科特点,遵循学情,从深度阅读的条件变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试)着手,切实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实现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指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本文作者也强调,一切学习行为的终极指向都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教学目标又借助特定的学习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学习行为与教学目标具有内在对应性,解决了“有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后才是“怎么教”,“怎么教”又是为实现“教什么”而服务的。
因此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就是明确“教什么”很重要。无论是一个单元的活动,还是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学科目标意识,“语文姓语”,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与提升;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着力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
要想制定出恰当的学习目标,还必须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编写意图,了解学生发展状况,避免目标“错位”、“虚位”、“乱位”、“越位”等异化现象。教学中要围绕目标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加强语言积累,训练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优势潜能,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文指出,“教学内容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性,因为教学材料是学习行为实践的对象,庞杂的教学内容需借助学生的学习行为去筛选、重组和内化吸收。”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可以选择的教学价值点很多,因此教师要学会抓住“核心价值”来选取教学内容。正如本文作者所强调,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具备语文特点;要具有明显的代表性;要具有统领性;要易于上升为类概念。唯其如此,才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用训练,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激发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对于学生已经懂的内容不教,对于教了学生也不懂的内容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薛法根老师语)考虑到一堂课时间有限,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学会大胆取舍。
三、教学方式的运用
如果教学目标是旅途的终点,教学内容是沿途的风景和旅途的经历,那么教学方式即是交通工具。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学活动能否形成激发学习情境。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选择有助于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学习经验发生的教学方式,这将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记得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单元的进度进行学习,而是选择在校园内紫藤萝开放的时节,把这一课提前教学。课前让学生去实地观察,然后再来学习课文。情境体验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感受到宗璞的生花妙笔轻轻点染,草木便有了灵性,艺术的魅力打动了学生,也让他们产生了模仿的念头,一些同学的练笔很精彩。由此看来,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教师确定“为什么教”“教什么”之后,也要在“怎么教”这方面动点心思。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带给笔者的思考远不止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平时确实应该多研读这些有深度的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使之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