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有三个学生问了苏格拉底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呢?
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说: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要回头,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很高兴的摘下了它。可是,当他往前走时,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之前摘下的那只要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他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有更大的在后面,于是他错过了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他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方之一的时候,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心满意足的走完了全程。
第一个人有胜的机会,但是机率很小,只能胜在天算;第二个人没有机会;第三个人除了天算,还有人算,所以胜的机率最大。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随着信息积累的越来越多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时间也在不断流逝,你的最优决策也慢慢变得不是最优决策。数据是越多越好,但决策不是越晚越好,决策是有时间点的。
在找对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数据量与时间的天然矛盾。尤其是优质女生,这个矛盾更加明显。“再等等吧,总会有更好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是丧失机会的过程。当你比较完所有的潜在对象,再回过头来找当初的那个最优选择,他可能已经是别人的狗。
那么,如何平衡数据与时间的矛盾呢?决策的最优停止点在哪?什么时候“止”,多大程度上“止”,这真的很考验人的智慧。
算法:37%法则
要平衡数据与时间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白一切的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在当时情况下可选的最佳方案。
37%法则,简言之,就是将决策时间分为两段,前37%和后63%,在前37%的时间里,只收集资料不做选择,对可选对象有个大致粗略的判断,定下对基本的满意标准,在后63%的时间里,可选方案中满足最基本的标准,就不再寻找最优方案。
当然,这样做出的选择未必是最优决策,但一定是在平衡了数据和时间下的最优决策。
希望这一知识对你有用,助你做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