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梁启超先生,读古代诗文的时候,曾经发出这样的呐喊: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是啊,许多所谓的文人骚客整天流连在秦楼楚馆,欣赏所谓艺术、讲究所谓境界,沉浸在缠绵欢爱中,怎么能不把国魂尽销?怎么能不出现亡国灭族的危机?
所以诗界一般的套路是这样的:国难当头了,全国开始风靡陆游、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豪放词;等到盛世治国了,全国主要还是喜欢柳永、温庭筠的美人词、花间派。、
梁先生在诗的最后,还有一句感叹: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放翁是陆游的号)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应该是辛弃疾。不过,陆游和辛弃疾是可以划上一类的,只不过辛词比较艰深晦涩一些而已,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梁先生在这里夸赞的,就是像陆放翁、辛稼轩这样的“亘古男儿”。
在国难当头,民族为了生存连尊严也不要的时候,有谁能振臂一呼,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个呼喊的身影里一定有辛弃疾的名字!
辛稼轩一生致力于收复南宋失地,但是我们都知道,因为他不会谄媚贿赂,于是政治排挤不邀自来,导致他一生颇不得志。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赏析他最著名的词之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指的是武器,这里有建功立业的寓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遍读完,挺难懂得,但是其中一句: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实在是给了人非常大的震动。简直就要落下泪来。
登上健康(地名)的赏心亭,向北望是江淮前线,自己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又是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也!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接着往下,到了“落日楼头”这几句描绘了一个画面,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辛弃疾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的心情呢?辛弃疾用“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辛弃疾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他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用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辛稼轩的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每读到这里,都不禁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后半阙典故非常多。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就是大肆买卖土地,大发国难财),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的意思就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阙的“无人会”相呼应。
这样的诗,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感情,也是最让人潸然泪下的。
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