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种原因,两个星期没有交作业了,心中甚是惭愧和惶恐。学习的事情,一日不做便是落后。这些日子是过得挺不安的。今天,重拾书籍,写下只言片语的思考,也许内心才会稍稍舒坦一些吧!
今天开始读《精读指导举隅》前言部分,将叶老所讲的方法和道理与自己的教学一结合,才发现平时感觉收效颇微的指导症结所在。
今日感触有二。
其一,预习要讲究方法,指导要从细处着手。平时周末学生回家时,我也会布置预习作业。我们班上实行“五步预习法”:圈生字,写拼音;读生字,写生字;组词语,读词语;标序号,读课文;抓问题,做笔记。看起来有板有眼,实际上问题很多。每一课都按这样的步骤,落实确实一个大问题。特别是最后一步。课文的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要抓的重点就不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没有老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实在是个难题。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他们只好参考辅导资料,随便写下问题,泛泛回答了事。他们并没有真正走进课文,深入思考。如果没有思考,那么这一步预习,就是无效的。
叶老先生说 :参考要有路径,思索要有方法,这不单是知识当面的事,而且是习惯方面的事,习惯是需要老师的训练和指导的。
在预习中,孩子也需要老师的指导。特别是思考的指导。对于要思考的内容,老师必须给予方向的引领。由细处着手,“搀扶”孩子上路,再逐步放手。
其二,上课的讨论与思考。上课时常常需要学生讨论。怎样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讨论?叶老说: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充分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第二,要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听取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静的态度比勘自己与人家的意见,这都是需要历练的。
这又涉及到预习和习惯的养成问题。听的习惯,说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都需要养成。学会一种方法,养成一种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