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其中对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典故颇有感触,这是一个最著名的典故,几乎成了中国人日常用语,人们在做决策中,经常性会面临既希望有鱼,又希望有熊掌,内心非常矛盾与挣扎,内心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的选择困境。孟子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典故告诉我们,生与义是很难同时维持的,为什么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个义其实是人们用舍生忘死来成就,为什么连生命都不要,也要把义抓住?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原文如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大意是
孟子说:“鱼,是我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最想要的东西。但是二者不可以同时拥有,我宁愿舍弃鱼而获得熊掌。生命,是我最想要的;道义,是我最想拥有的,如果两样东西不可以同时拥有,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获取道义。生命是我最想要的东西,我所要的东西超过生命,所以我不能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最厌恶的东西,但是我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凡是可以用来谋求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不用了?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凡是可以躲避的灾祸的办法,为何不施行?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个人看法:
鱼和熊掌,都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只能拥有一个,我们就会二者取其大。生命与道义,都很重要,都想要,如果我们只能取一个,那么就有点矛盾了,对于没有信仰,没有原则,没有高远追求的人而言,肯定是选择保命最重要;但是对于真正有信仰,有追求,有坚定价值观的人而言,他会衡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犹豫地放弃宝贵的生命,选择共产主义,选择道义!又如,文天祥当年在零丁洋被俘,大义凛然地写下《过零丁洋》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文天祥看来,一个人的生命固然非常宝贵,此生只有一次生命的机会,人生难得,但是他看到了比生命更可贵的价值-民族气节!人生在世,不过生满百年,但是一个人的爱国爱民的浩然正气却是气贯长虹,流芳百世的!于是他放弃苟且偷生,选择慷慨赴死,舍生取义,文天祥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远了,但是唯有文天祥的精神永远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我们在生活的决策中,在博弈中,许多时候都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痛苦,我们只能选其一,必须痛苦地放弃一个,这就是对我们智慧的真正的考验。这种考验不完全取决于智慧,更重要取决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观的判断。在孟子看来,每一个人内心都充满良善,人性的规律是向善的本能,一旦在良心良知上觉得一定要牺牲自己才能够保全集体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发生舍生取义的壮举,我相信自古至今,自西至东,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比如泰塔尼克号沉没时那些将生的希望让给老弱幼小的绅士,911世贸大厦发生倒塌依旧逆向冲进大厦救援的消防员们,2008的汶川地震发生感人故事等等,我们会发现许多平凡的人居然在关键时刻选择舍生取义的壮举。这恰恰说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并非只有圣贤具有这个特点,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圣贤之心。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71: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2018-8-3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