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我的儿子是很倔强的。他的倔强体现在很多很多方面。最有特点的,就是稍微不合他意,他会哭,而且很难哄。或许这个哄字,表达的不好。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问题,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哄的意思,似乎有哄骗的意思,拿某些利益,换取他暂时的妥协。再提出一个假设:如果经常“哄”孩子,那今后就很有可能这些招数都失灵,而孩子彻底变顽劣。
忘了交代背景了。我儿子现在29个月。此时应该是属于秩序敏感期吧?
先记录一下我可能和他产生冲突的点——他早晨起来不喜欢穿衣服和裤子。曾经硬生生给他穿衣服,他就大的发脾气,哭了很长时间。
他习惯说一个词——不要
今天我穿衣服,一看普通的说教,他照样不理,我提一个要求,他说不要。我觉得我该换策略了。我把一辆小汽车拿到他手里,然后试探性地穿衣服,发现他反抗就没那么激烈了。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不肯起来穿衣服或许他的性格是,不喜欢改变。如果贸然穿衣服,会打破他的安全感?打破他的秩序?这个假设该论证一下,方法两条路——请教(人事网书),自己琢磨
继续之前的话题。我儿子穿好衣服,穿好裤子,结果又进入了另一个困难——他看上了夏天穿的拖鞋。如何劝他脱下来,这又是一个难题。
我和他说:“这是夏天穿的拖鞋,会着凉的。”此时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接受,他就是默不作声。但是如果用强,他必然会反抗。
我又祭出一招——用故事+问答
我问:“谁被大鱼吃掉啦?”他说:“约拿。”再问:“为什么被大鱼吃掉啊?”“不听好话。”“你想不想被大鱼吃掉啊?”“不想。”“那要不要听话?”“要”“那换成这双鞋子吧”
我以为快要大功告成了。没想到他回答:“不要!“
我又一阵崩溃。此计不成,又生一计。我说:“你穿夏天的鞋子,要生病,生病了爸妈要心疼。穿好鞋子好不好?”他慢慢同意了。
【招术背后】
1、用故事里的道理来讲,对孩子来说效果更好。这或许是如今孩子还处于秩序敏感期,在他的思维里,已经有简单的因果联系了。故事是讲述因果联系的。所以事前要给孩子多讲故事,还要检验一下孩子对故事熟悉程度,欢迎程度。这一点我们要继续储备。
2、我告诉他爸妈会心疼,这为什么能有效呢?这是我在陪他爬山的时候,他经常重复一句:“从山上滚下来,爸妈要心疼~”说明这句话他比较重视。这告诉我,我多观察他的语言,他的关注。看他哪些话经常重复,哪些动作喜欢重复。所以成为有心的家长,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