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最近大热的丧尸片:《釜山行》。
说是丧尸片,其实不过是披着这样一件外衣。其根本讲的却是人性——在生死攸关、道德成为奢侈品的时候,人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最复杂、最本性的一面。
在这辆丧尸横行的列车上,如果简单地按照道德层次来看,人群很明显地被分成了几个层次:
第一层大善:后期男主人公、战斗力爆表大叔、她的高智商孕妇妻子、忠于职守的列车长、有恩必报的流浪汉。
这一层人可以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们的善良,无论是历经世事后选择了正义与责任、还是内心尚辨不清黑白灰色的一张白纸,都拥有最纯粹的心,另人动容。
第二层己善:前期男主人公、青春洋溢的棒球少年情侣。以及其他未明确提出、但理应大量存在的部分乘客。
这一层的人以逃命为己任,常常顾不得他人生死。但当他们面对自己的爱人亲人时,却能够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
第三层为恶:为自己安全而拒绝他人进入安全车厢的乘客、因绝望而打开车厢门的老奶奶。
这一层的人,为了自己的性命或情绪可以完全罔顾他人生死,甚至堵塞他人的求生之门。
第四层大恶:本片终极恶人坏常务。为了自己逃命可以刻意地把他人的生命当作垫脚石。
在影片中,棒球少年的女友珍熙,面对“为恶”人群时曾说:“这些人比丧尸更可怕。”
的确,平淡生活见不到人心。唯有生死攸关之时,才能看出人性的自私与险恶。
但人性的复杂程度,又岂止是上面四层就能全部概括的呢?那只是一个最基本、粗暴而简单的分类。
人性最复杂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会变化的、它在不同的方面所展示出来的,也不同。
比如男主人公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商人、变成一个为他人奋不顾生的勇士;而那个坏到极致的常务,临死还惦记着:妈妈还在家里等我。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很少有绝对的善与恶。
相比大善与大恶这两种罕见的情况,第二、三层的己善与己恶才最普遍大众的反应,而这两者,在面对具体情况时,又常常相互转变。因为人性的善与恶,本来就是相对的。
也即性善说与性恶说都是不全面的,人性的本源就是无善无恶、因社会与自身原因而形成的集合优缺点的复杂体。
也正因如此,所有“人”的故事,最终都免不了要呈现人性,无论这个故事的内容有多简单。
好的作品表现深刻:譬如《红楼梦》。除对极个别角色,作者表示出了明确的赞叹或厌恶外(如探春与赵姨娘),多数人都是一人千面、各具特色,而这不同的特色,在不同人眼里又有不同的好恶(如有人喜黛玉厌宝钗、有人却喜宝钗厌黛玉)。
这样的作品,堪称把人写活,千年难得一见。
一般的作品表现得浅显:所有的人物都是单片发展,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一两个词语就能概括,如贪婪、如善良、如坚定、如邪恶……这样的作品普遍存在。
差劲的作品则如过江之卿:所有人物都是千篇一面,看不出有什么性格上的差别。
但好的作品描写人性,往往并不长篇大论,简单描写几言几行便可窥其意。
因为人性本身也是如此,简单、又复杂。
人性究竟从何处而来?
欲望,对更好的生存的欲望。
在追求过程中,面对不同情况,一个人所采取的不同手段是否合理,就被我们称之为道德。
在面对不同情况时、一个人外在道德的展现,则是展现人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譬如男主最初为了女儿可以把孕妇关在车厢外,后期为了女儿和这个孕妇,却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但人性的展现又不仅仅存在于道德,它往往又是一种复杂情绪的体现:如曾英勇的少年选择与女友殉情、曾善良的老奶奶却选择打开地狱之门。
我们常常批判人性,事实上批判的就是道德。或者说,是一个人在追求欲望之时,采取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那种行为。
在批判之时,有人是单纯而客观地评价,有人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胡乱批判,有人甚至以道德这个层面来压迫别人为自己付出。
也有人,在不同意别人又无从反驳的时候,就开始站在道德与人性的层面上进行人身攻击。因为这个层面看起来比较高大上,而且“人性可怕、道德败坏”实在是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理由。
人性,已经变成了一个百搭词汇,用在的任何地方都说得通。
人性复杂:自私自利是人性、渴望爱是人性、贪婪是人性、对亲友的关心也是人性。
所有的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都可以用人性来解答。
“人性”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为我们解惑答疑的万能钥匙,就连在骂人时,也要加上这样一句:你还有没有人性?
然而人性有这么多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是什么?
是好的信念?是坏的情感?还是坚定不移的原则?
在每个人不同的观念中,人性其实也是不同的。
但无论同与不同,人类总有一个大的共同观念:在广义上,至少别太“坏”。如果做不到“不以善小而不为”,至少要先尝试着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收好自己的底限、不忘自己的“人性”、不要成为别人感叹:“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才看出人性的恶来”的对象,就是很好的第一步。
所有的故事,挖到最后都是人性。因为故事里的人,会体现出自己不同的人性。
在这个语境里,我希望“人性”能是个褒义词,或者至少,是个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