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最直接的认识。这句话表面意思很简单,每个人在学生时代,老师早就讲过。大概都是这样解释的,学习了之后,经常温习巩固,不也是很快乐吗。
这粗看没什么问题,但经不起细细推敲。
问题很明显,学过的东西,再反复温习,真的很快乐吗?
我们可以用自己去代入,并且相信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初中高中阶段,为了应付中考、高考,而不断重复学习一些并不十分有用的知识,真的快乐吗?
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和我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明显的痛苦。不否认其中的奋斗很有意义,但其对于一个人心性的折磨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用反复温故已学的知识也很快乐,来强行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牵强的,显然不合理。
这种问题普遍存在于国学当中,用现代的意思生套古文,导致逻辑混乱。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很多人因此排斥国学,甚至到了听到国学,就要叫骂一通的地步。根源就在于没有解释清楚古文,不能够贴切实际,让每个人都信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并不复杂,有不少学者都研究到了,只是没有能够成为主流。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纠正过来。
第一是“时”的理解,很多人为“时”是时时的意思,并不能说一定不对,但这样就直接导致这句话变成经常温故,所以并不合适。在这里理解成“有什么样的时候”会更妥帖,为什么呢?这要看对下面一个问题的纠正了。
第二就是“习”,一定不能理解成温习、复习之类的。而应该理解为应用、实践,这样整体代入句子,才合逻辑。
“学到了知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到了,学以致用不也很快乐吗?”这样解释,才可以说天衣无缝。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枯燥的重复学习,只会让人痛苦,而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能够运用起来,才能让内心真正喜悦,这么简单,怎么能弄错呢?
而且实践应用也是检验所学的必要手段。所以可以看到,论语等国学经典中,很多思想与现代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亘古不变的人生真理。
我们学习国学,应当坚定信心,并且在传统主流注解中寻求突破。不合理的、有悖逻辑的解释要摒除掉,探究国学智慧真正的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