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实,这两个由来已久的范畴,像一对冤家、情侣、难兄难弟,始终纠缠难分。一个人,一件事物,一个地方,一个集体等都有“名”与“实”的一面。“名”是什么呢?名声,名望,名气,名分等等;实又是什么呢?实力,实在,实际,实质等等。
有个词叫名副其实,有个词也叫名不副实。能听得见名不虚传,也能看得到徒有虚名。有人名过其实,有人名存实亡。
名和实,太难分辨,太难判断了。若置身其中,只怕当局者迷。若置身其外,又怕会雾里看花。古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看古代电视剧也常常听见一句“出师有名”,有了正当的“名”,做事才能得到人的响应和支持。若无“名”,或者做着违背道德仁义之事,则会遭人反对批评。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轰炸的时代,网络上有句名言:名人放的屁也是香的。而无名的人哪怕说一百句真话,也是没有气味的。有一个词叫“名人效应”,名人站出来了,于是民众们便纷纷向往了。“名牌产品”上市了,哪怕成本只有十块却卖到一千,还是有人争相竞购。“名牌大学”每年招生,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闯过这道独木桥。
世间色相,真真假假,站在不同的角度,就看到不一样的颜色和风景。而在当下,名实不符是个普遍现象。一个人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了资源与平台,自然便能有更多在大众视野曝光的机会,他的位置居高临下而可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就有了名权,有了名权自然就有了所谓的影响力。但其是否有同样高度的灵魂与思想,又不一定。所以很多名人做出错事。思想的影响力正是他的“实”,源于文化素养的底蕴、睿智的智慧、丰富的阅历和博大的胸怀(还有更多)。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拿了一首自己的诗和徐志摩的诗调转,问朋友读后的感觉。结果他说“徐志摩”的意境高远,而“我”的却像白开水。可见,名实有时候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的。
古来有个词叫“文无第一”,但作家冯唐抛出了他的“金线”论,好的文章达到了那条金线,就是好的,差的文章若是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尽管网络上对这条“金线”是持贬义态度。但我赞同这个观点,在好的范畴里,的确是没有第一的,虽说文无第一,你总不能拿屎尿屁和信达雅相提并论,而屎尿屁与信达雅这中间就有着一条明显的分层线。我举这个例子不暗指自己写文章好,我首先给自己差评滚粗。
说回名与实,不久前有一位前辈教导,说“争名逐利”未必是个贬义词,如果人有实质的本事和能力,去把名利和位置用正当的手段争下来,利用自己的名实权做有意义的事,总比让那些欺名盗世者占着位置祸害苍生的好。
再举个例子,某国际皮包品牌公司,产品的口碑和理念都很好,可最后发现其不过是一些劣质材料制作而成,后者就是它的实。再如,某国内快消品品牌公司,整天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如何了得,但其内部员工每天都生不如死,跃跃欲辞。这也是它的实。再再如,一对夫妻,有名份,却没有精神上的感情和爱。这也是他们的实。
孔融让梨的故事,要不是他爹是朝廷大官,恐怕他三岁懂得让女人也未必有人知道(这故事很好,千百年来塑造了一个美好形象供后人学习,并无质疑,纯属开个玩笑)。此文不想说明什么,也没有暗讽什么,只想以自己目前脑子里所能想到的关于“名”和“实”理解,吐而成文。名实两者缺一不可,人不可只追求名利而忽略实质,也不能只闭门造车而不让自己扬名四海。只希望无论人,或者事,在这个社会中,都尽力追求名和实的统一。有时候也许“名”走得快了几步,有时候“实”走快几步,这都是正常的。
说得通俗点:不要吹太多的牛逼,虽然你知道今后的努力是为证明昨日吹下的牛逼这个道理,但你努力的硕果未必能填满那个大牛逼。如果你吹小一点的牛逼,也许你今后努力的硕果就放不进这个小牛逼,那时候,别人就会说:哇,你看那个叔叔,做的比说的要好。
朋友们,你如果有很好的创意,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又有着实质的本领,想出个好名,不必整天像凤姐或者其他网络红人那样用尽心思调戏自己以迎合大众的审丑观,以此来争取大众目光的焦点,甚至获得那一丝卑微的存在感;也不必像“齐天大剩”的高龄女人一样高冷得非要等着私家星探去发现你的美好。
不要害羞,爱,要说出来,只要是好东西,你整个朋友圈的人都会将你分享给全世界。
聂荣恒
201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