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话题圈里看到一条话题:#你的大学过得怎么样了#。
一个学妹在评论下是这样写自己大学三年来的感受:“大学这三年来,我每天都很努力的学习,拿到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还有各种优秀证书,获奖证书,最近还获得了入党资格。然而我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看到这样的话,对于学渣们来说是不是有一种被降维打击了的感觉呀。其实这样的学霸和学渣的迷茫本质上是一样的——没开窍。
另外,大学读成这样也挺可惜的。
因为这类学生所做的努力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证书荣誉拿到手软,但是能够去提升自身格局,改变自身思维层次的没有学到,或者说没有时间去学,去积累。他们更多的时间奉献给了那些证书。
读过大学的都应该知道很多大学评选这些奖学金、荣誉的标准其实就是考试成绩。要想获得这么多荣誉就要拿出极好的成绩来,你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看与考试相关的书,做与考试有关的题。有的考试要是比较难而且老师还很变态的情况下,你可能得花一整个学期。考完之后,很多东西你就忘记了。因为你仅仅是出于目的做那件事而不是兴趣。
考试说到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如果大学四年将绝大部分宝贵的时间都花在期末考试上,花在争各种所谓的荣誉证书上,那这样的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上必定会越走越平庸。习惯的力量会让你以固有的频率在狭窄的区间内振动,最终会变成迷茫的挣扎。你习惯于那些性冷淡的考试而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我个人觉得对于大学期间的各种奖学金和荣誉证书等,努力的拿到一两个,稍稍满足一下自己所谓的成就感就可以了。
其实那些对你未来生活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起作用的是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稀缺性和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
大学期间开窍的越早,就能越早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去寻找自己兴趣和特长所在。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有规划的去选择、有计划的去努力。
大学期间多花时间去阅读书籍肯定不会有错。阅读的范围越广泛越好,社会学、心理学、人物传记、商业类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和思维能力。你想想一些作家能够写出畅销书籍,获得那么多好评,点赞。证明他们肯定有比普通人优秀的地方,阅读他们的书就是在学习他们优秀的思想。记住,大学里拿时间去换思想才是划算的买卖。
理工科的学生中大多数平时很少阅读。就拿我认识的同学来说,他们很多一年都读不到两本专业以外的书,我想这其实和他们平时就没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意识有关。一个不怎么愿意去阅读书籍的人或者说书读的少的人,他的整个格局不会太高。缺乏理想,没有追求,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并且还很自以为是
和阅读同样重要的就是和那些开窍的人多交流,他们的经历,远见能帮你快速的认清到很多事物的本质,如果你周围能有很多这样的同学和朋友的话,那么恭喜你,这是你非常好的人脉资源。你的大学期间很难迷茫了。
二八定律走到哪都适用,也就是说大学里面优秀的人,开窍的人还是占据少数的。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下,绝大部分人都去做的事情,你可以有选择的不用去追求了,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从众,随大流的事。做到独立思考需要克服从众,随大流的思想。
说实话,我本科少数开了窍的同学在成长性上现在已经上了一个段位,那些没开窍的都还在工地搬砖。
对于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来说,读四年本科的成本还是蛮高的,除了金钱还有更多的时间成本。而且如今读大学已经无法承担起改变你人生命运的责任了,最多也就是条保底平稳的路。所以大学生还是应该更多的通过阅读,通过接触更优秀的人去尽早的认识到自己。
早点开窍就不迷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