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梄山节考》1983年上映,导演今村昌平
之一 生存法则
看完电影着实混乱了一阵,这种冷冰冰的感受和读完《1984》时一样,周而复始,没有出口。
混乱源自电影情节和现代人所有认知的差异,我们觉得父母辛劳需要颐养天年,婴儿需要悉心呵护,因饥饿而偷食的人罪不至死,跟异性上床是需要爱情的......但这些是基于人类近现代文明的认知。
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孝顺为百善之首,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一个“埋儿救母”的典故,因为家中贫困,俩夫妇为了节省口粮养老母亲,决定将新生的儿子活埋,当然后来孝心感动天地他们挖到了一坛金子,儿子也不用死了。这个观念(即孝道为先,观念没错但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够残忍的)的出现是在儒家文化统领中国之后,那么在普世的伦理道德出现之前呢?一切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就像为了保证有充足的营养养育下一代,雄螳螂在完成交配后会被雌螳螂吃掉;就像蜜蜂族群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工蜂没有生殖权,劳作一生为了供养蜂王维持种族的延续。原始状态下的人类也不例外——生存和繁衍是第一位的,是高于一切的法则,导演在电影中穿插了大量自然界动物的镜头,也是在隐喻人类的自然性。那么这个法则之下,村子里发生的一切似乎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再残酷和缺乏人性的行为,不过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后果。
然而人类毕竟不同于动物,人的情感并未淹没在这蛮荒的黑暗中。像是暗夜的花火,瞬息闪亮又熄灭,虽远不足以照破黑暗,却是珍贵的温柔和安慰。像是辰平的父亲,不愿意送母亲上山而逃避;像是阿玲婆,明明已经很穷还是抱养了被遗弃的利助;像是辰平,送完母亲却又折回,大雪纷飞里遥遥的问一句“娘,很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