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秦军攻下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
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中说:“燕国迫近蛮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齐、晋等国交错着,艰难地生存在强国之间,最为弱小,有许多次几乎被灭掉。然而国家延续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国中只有它最后灭亡,这难道不是召公的功业吗?”
司马迁这句话里所提到的召公,也称召公奭。召公奭与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周成王时,召公位居三公。
召公执政,颇受广大民众之拥戴。他到乡村城镇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树,于是就在树下判断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没有失业的。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他的政绩,爱屋及乌,舍不得砍伐那棵棠梨树,还作了名为《甘棠》的诗篇来歌颂他。
司马迁认为,弱小的燕国之所以能够国运长存,是燕召公实施仁德爱民的功劳。实施仁德爱民之政,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千古不破的真理,所以,司马迁的说辞不无道理。
在燕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以实施仁德爱民之政而闻名的国君,他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攻打燕国,几乎把整个燕国吞并,后来由于赵武灵王等诸侯王出面干预,齐宣王这才大肆搜刮一番后退出燕国。
燕昭王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即位的,他即位之后,吊祭死者,慰问孤儿,鼓励农耕,和臣下们同甘共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燕昭王还能以谦恭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
为了招揽人才,振兴燕国,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先生看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接着说:“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
燕昭王于是给郭隗改建了豪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那样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黄金台"。
由于燕昭王能够礼贤下士,所以许多贤士争相奔赴燕国,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乐毅从魏国而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而来……
燕昭王实施仁德爱民之政,励精图治,使燕国逐步变得殷实富足,士兵们也都乐于出击,不惧怕战事。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发兵征讨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国划齐”了。
五国划齐,齐军战败。之后,燕军在乐毅的统领下,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被杀。燕军夺取了齐国大量的宝物,焚烧了齐国的宗庙宫室。齐国城池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攻下,其余的七十余座城池都被燕国攻占,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如果燕国历史上的所有国君都能如燕召公、燕昭王那样实施仁德爱民之政,那么,燕国就不可能轻易为秦国所灭。但实际的情况是,在燕国历史上,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的燕国历史上,除了燕昭王,再也没有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
战国时期的燕国国君,总共有11位。在燕昭王之前有厘公、桓公、文公、易王、燕王哙、子之;在燕昭王之后有惠王、武成王、考王、燕王喜。这些国君,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为四种类型。
一、无为
厘公在位30年、桓公在位11年,文公在位29年,时间都挺长,但奇怪的是,那时候的燕国似乎是在修炼隐身术,几乎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史料中极少提及燕国。
燕国国君无所作为的情况直到公元前334年,即文公二十八年才有所改变。当时,四处碰壁的苏秦初次来到燕国,对文公进行游说。文公赠给他车辆、马匹、黄金和绢帛,让他去赵国游说赵肃侯。后来苏秦成功游说六国,组成抗秦的合纵联盟,腰佩六国相印,成了合纵联盟的领导者。
燕国的无为国君除了上述三位外,还有公元前278-公元前272年在位的燕惠王、公元前271-公元前258年在位的武成王以及公元前257-公元前255年在位的考王。这三位老兄在位时间加在一起是24年,在这24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战国局势走向的重大事件,比如长平之战,魏、楚救援赵国邯郸等,而在此风起云涌的时刻,燕国却再次玩消失,偏安一隅,无所作为。
二、诡诈
前面提到,燕文公临了临了才资助苏秦前去各国游说。燕文公之后,是燕易王,燕易王继续重用苏秦。苏秦是纵横家,所擅长的是游说与诡诈之术,而这些能事,显然无法让燕国真正强大起来。
不过,苏秦在燕国还是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为燕国从齐王手里“游说”回被齐国夺去的十座城池;二是与燕文公的夫人通奸。
苏秦与燕文公夫人通奸的事,后来被燕易王发现了,苏秦感到害怕,于是游说燕易王让他去齐国搞反间活动,借以扰乱齐国。
苏秦之后,燕国国相子之继续搞诡诈。与苏秦的诡诈有所不同的是,子之的诡诈用在燕国本身,他联合苏代、鹿毛寿等燕王哙的近臣,把燕王哙的王位给忽悠走了,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燕国政乱。
三、腐儒
说到子之的诡诈,我们就不能不说燕王哙的腐儒,因为子之的诡诈之术之所以能够得逞,实际上与燕王哙的腐儒有莫大的关系。
燕王哙是燕易王的儿子,在位仅三年(前320-前318),当时燕国的国相是子之,国家大事几乎都由他主决,可谓位尊权重。但子之的野心还不在于此,而在于燕国的王位。
于是子之与苏代联姻,拉拢苏代共同忽悠燕王哙。苏代做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便借与燕王哙谈论齐王之机,规劝燕王哙应该更加信任子之。
燕王哙问苏代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肯定不能称霸。”燕王哙又问:“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
苏代如此回答,无非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更加信任子之、尊重子之,为子之的进一步阴谋做铺垫。而燕王哙居然没有任何察觉,果然更加信任、尊重子之。之后,鹿毛寿等人又以学习尧舜禹禅让,做名垂千古明君等说辞忽悠燕王哙。
在子之等人的联合忽悠之下,燕王哙终于被忽悠瘸了。他不仅把燕国国政大权交给子之,还真学习起上古圣贤尧舜禹搞禅让,把燕国王位禅让给了子之,自己则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子之以诡诈之术当上了燕国国王,但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因此,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划攻打子之,加之齐王趁机怂恿,于是燕国发生了政乱。
这次燕国政乱延续了几个月,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惶恐不安,百官离心离德。更为严重的是,在燕国国内政乱之际,齐王以帮助燕国平定政乱为名,趁机对燕国发动攻击,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无心迎战,城门也无人把守,齐军因此大胜,燕王哙死,子之被剁成肉酱,燕国几乎亡国 。燕王哙腐儒治国和子之诡诈窃国,祸国殃民,由此可见一斑。
四、小格局
燕王喜是燕国的最后一任国君,公元前254年-公元前222年在位,在位时间达33年之久,但在他执政的这33年里,燕国所干的三件事,件件体现了小格局。
1、攻打赵国
燕王喜四年(前251),燕王喜假意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实际上是想探听赵国的虚实。栗腹回国后,报告说:“赵国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喜听完贾腹的报告,认为有机可乘,便准备攻打赵国。
燕国的昌国君乐间(名将乐毅的儿子)和大夫将渠都明确表示反对,惹得燕王喜大发雷霆,甚至一脚把大夫将渠踹倒在地,群臣因此没人敢再反对。
于是,燕国派出兵车二千辆,兵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栗腹率领,攻打鄗;一路由卿秦率领攻打代。燕王喜自己则率领侧翼部队随军出发坐镇后方。
燕王喜原本以为有机可乘,不料结果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赵国派廉颇率兵,在鄗打败了栗腹,乐乘也在代打败了卿秦。廉颇乘胜追赶燕军,追出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
燕国人请求议和,赵国人不答应,一定要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燕国只好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赵国这才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但燕王喜并没有从上述惨败中吸取教训。公元前243年,他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而且廉颇已经离开赵国,又让剧辛领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结果俘获了燕军两万人,杀掉了剧辛。
燕王喜在秦国咄咄逼人、试图兼并六国的情况下,看不清形势,不思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反而一再攻打赵国,互相内耗,其格局之小一览无遗。
2、荆轲刺秦
公元前232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丹小时还曾在赵国做过人质,而秦王嬴政幼年也曾在赵国,所以,太子丹与秦王嬴政自小认识。但当太子丹来到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并不念旧情,对太子丹没有什么好脸色。太子丹因此怨恨秦王嬴政。
另外,在当时秦国兼并六国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燕国君臣终于看到了这种情况,为此忧心忡忡。于是太子丹暗地里供养刺客荆轲,准备行刺秦王嬴政。
对于太子丹这种短见而冒失的举动,太子丹的老师鞠武一再反对,他建议太子丹西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南与齐、楚联合,北与匈奴媾和,赖此共同图谋秦国。太子丹却说:“太傅的计略虽好,但要实现它却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内心烦闷、焦躁,恐怕不能再等待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公元前227年,荆轲在易水与太子丹、高渐离等人诀别,前往秦国行刺秦王嬴政。
荆轲刺秦的结果是大家所熟知的,我们不再赘述,这里只想说一点,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其格局实在太小了。当年秦昭襄王扣留楚怀王,想以此要挟楚国割让国土做交换,楚国都没有答应。秦国的大政方针,又岂会因为秦王嬴政被刺杀而改变?何况刺杀还未必成功。
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小格局的体现。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又怎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3、杀太子丹
燕王喜与太子丹的小格局,终于引来了秦国的万丈怒火,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
就在此时,燕王喜又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时,赵国已经灭亡,赵国公子嘉在代自立为王。在燕王喜逃到辽东后,公子嘉给燕王喜写了一封信,建议燕王喜杀了太子丹,用太子丹的项上人头换取秦国的宽恕。
公子嘉的这个建议是一个极度荒唐、极度天真幼稚的馊主意,然而燕王喜居然信了,他真的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并把太子丹的头颅献给秦国,请求秦国饶恕自己。
但致力于兼并六国的秦王嬴政怎么可能饶恕燕国呢?公元前222年,秦军最终还是攻下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灭掉了燕国。
纵观燕国历史,燕国简直就是战国百家思想的试验田和小白鼠。道家的无为、纵横家的诡诈、腐儒的复古、墨家的小格局,在燕国这片土地上粉墨登场,一一试验。而试验的结果是,燕国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