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回归到人性起点
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多年,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从“扫盲”到“普六”再到“普九”,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学习及学历提升。但是我们也承认存在一些问题,否则近期不会有那么多的教育新政,“双减〞的政策也不会出台。
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哪里来?这些问题能解决吗?如何去解决?
还记得2002年我到小学之后,认识我的朋友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小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哪个学段更难教?
我一般从以下方面来回答。
如果从知识结构来考虑,高中是最难的,小学的知识最简单。但是简单的知识你要讲好不容易,这就涉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小学阶段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上课技巧。
如果从学生管理来考虑,小学教师最辛苦。以往我们都认为“初二现象”是学生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个关键。确实,青春期的学生是最危险的,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可是小学生在三四年级之间(大概是学生八九岁时),随着他们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转变,他们的认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会出现小学阶段的一个“四年级现象”,在实行1~3,4~6小循环的学校,往往会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形成一个低洼(我们叫“塌腰”),如果实行1~6年级的大循环,基本能解决这个“塌腰”问题,但也许也会有另外的一些情况出现,让老师和学生共对6年,会否出现审美疲劳呢?
如果考虑到升学率等问题,那初中教师是最不容易的。我们知道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不到50%,这不是个别的现象。小升初根本不用考试,高考自从扩招以后,97%的学生都可以读大学,高中学生他们只是拼的读哪一类大学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初中中考如果能考好,学生能上普通高中,那基本上就已经一条腿迈进大学了,再过三年读大学就OK了。竞争最大的就是中考,那作为初中教师,是“鸭梨山大”呀!
所以我到小学之后感觉人轻松很多。
我在小学的角色
一是当任课教师。我在小学阶段上了四五年中高年段一个班的语文课,还有担任过其他的一些学科的教学工作,但我很喜欢在我的课上跟孩子们提出:背背古诗、讲讲故事、玩玩游戏。
2009年之后,我上思品(道法)课、上校本课、上阅读课,上得比他们语文老师班主任都更让学生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午第1节下课之后,有个家长就到班上来接走她的孩子,我一问才知,原来是要接孩子去看牙,我说为什么不中午回家吃饭后就直接去看呢?家长说孩子不肯,因为下午有校本课,孩子不想错过。
二是当副校长(校长)。我先后在三个小学当了10多年副校长,好多人跟我说,以我的资历、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早就该当一把手了。可我从来没把争取当一把手,看作是自己的追求,我其实挺享受我当副校长的乐趣的。
我当副校长的时候,分管过教学,也分管过德育,我其实蛮享受在城小分管德育那6年,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研究,当时区里统一做了一个公民教育的课题,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的是“传美”公民的培养,传美:传承、传播传统美德。通过讲传统的美德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通过“故事爸爸(妈妈)进校园”,让爸爸妈妈进到班级跟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讲故事,共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六一”儿童节前后,分年级进行〝快乐大舞台”演出,让学生们有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
2015年后,自己当了校长,可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了,我在学校里实施四年的“和雅”教育,通过抓体育和美育,突破劳育和科学教育,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最终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五育”并举不是平均用力,当我们从人性出发,找准突破口,教育工作是一定能够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