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自己写运营学院4.0寄语的时候,给自己留了一句:主动一点,创造故事。
“主动,越参与越收获”是剽悍社群老铁们共性的“成长规律”,这个规律不限角色,无论是管理组还是学员。
在社群里,会有积极参与的人,当然也会有潜水的人。积极参与的人,不用多说,一段时间下来,ta定能收获不少,那对于潜水的人,要如何让ta有收获,使得社群的收益面更广?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
这些天整理猫叔分享的逐字稿,看到一句话:给自己的行动赋予使命感,多想想“我做这事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
我一直记得自己进入行动营管理组的初衷:把在剽悍社群里感受到的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
所以,继共读主题营“体验早打卡”之后,这次运营学院4.0,我本色“体验”了潜水围观人员。
作为潜水围观人员,缺少了主动、缺少了参与,我还能怎么创造自己的故事,怎么收获成长呢?
①抓住重点,完成必修,努力选修
面对干货满满、每天都有行程的社群,潜水围观人员之所以潜水围观,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焦虑。
对于信息焦虑,最好的办法是“抓重点”。
抓重点分为时间、空间、事情三个纬度:(时间-事情)什么时间段发生什么事情;(空间-时间)看到当下群消息,(空间-事情)关注当下的内容;(事情-时间)明白截止时间、必做事项。
这次学院的学习姿势有:每天早上的领读(当天)、每天上午的“小助手C位”(当天,手慢无)、每天晚上的分享(当晚结束,可爬楼)、每天的必修输出作业(9月15日前完成)、每天的选修复盘(当天完成)、三本书籍(10天)。
抓住重点后,根据自己的时间,要事先行。
A、来不及参与的领读,通勤时间爬楼补上:从别人的角度学习书籍内容,再找一个点,自己深入思考
B、错过或者不敢踏出“小助手C位”抢夺的一步:就先围观并送上鼓励
C、没有及时听完分享:爬楼回听,整理要点,找一个点练习至少一次
D、当天复盘一次:占坑再补,是为了完成作业;即使不占坑,也自行做好复盘
②围观可以多种方式
面对群里活跃的气氛,潜水围观人员之所以潜水围观,有一个原因是:不知道能做什么。
无从下手?那就从鼓励开始。
A、打开群,看到当下的消息,如果老铁已抢到C位,送上鼓励(一句话、一个表情包都是好的)
B、打开群,看到当下的消息,如果分享已经结束,送上感谢(感谢嘉宾和幕后支持的老铁)
C、打开群,看到当下的消息,如果正在讨论,可以发一些自己的想法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鼓励途径:打卡通道。
A、每天打卡的时候,可以看看自己楼下,有哪些老铁,并点赞。
B、对于占坑的老铁,可以留言提示:记得回来填坑哪,等你。
C、对于完成的老铁,看到有感触的,留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D、把点赞和留言做到极致呢?给每个人点赞,给每个人留言(自己未做到)
我统计了下,截止11号晚上,已点900多个赞,留言50多条信息,突破了在“老铁文章反馈”中自己的行为记录。
③总结过去,教是更好地学
面对优秀的老铁,潜水围观人员之所以潜水围观,也许是因为:不知道能提供什么。
这次运营学院里,除了点赞留言有突破外,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就是“点评分享”。
当收到私信的时候,内心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给大家分享什么有用的东西,因为自己也还在学习的路上。Aim师叔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就如当初她的出现给了我“浮出水面”的亮光一样。
为了给大家一些真切有用的东西,系统回顾、总结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点评之路”:为什么点评、如何去做点评、点评怎么入手、评语怎么写、有什么好方法、点评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为此做些什么....
一番整理之后发现,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多,原来我还可以再走更多:怎么带动更多老铁点评。
这次分享,也让自己对“点评”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这里特别感谢一些小伙伴:
一二的带领,在运营上,一二是我的榜样,每次有什么想法,她都给予鼓励与支持。
Aim的信任,在点评文章上,Aim一直是我学习的方向: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好坏。
玫瑰园的小伙伴(可可、小福利、懒宝、陌陌、金晶、大橙子、鱼鱼、MOMO、小汀兰、南希、高帅、小惜、小K、但但等),每次都夸我,不做好都不好意思了。
潜水围观的人,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即使是在一件事上的死磕,即使是一个失败的经历,回顾、总结,也会有值得分享出来的经验。
④围观他人,对比复盘
张婷婷老师的分享,有一点我印象很深:一天什么都没干,如何复盘?复盘他人、复盘看过的。
既然暂时没有勇气去亲身参与,那先围观彻底,尝试复盘他人,然后去应用。
我自己策划过活动,小伙伴们有伸出援手,为了更多人参与最后的活动环节、也为了减少前期的沟通时间,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来。但很多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定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那么,该如何做呢?(见表)
多人协作,涉及到沟通问题:要点明确传达,以收到对方明确信息为准。
极致践行,如果把“围观”践行到极致,还能发生什么呢?
围观,原本是指一群人围着看,比如四面围观。
如果能把一个人的围观做成一群人围观的效果,也是有点意思了,也许我会再想想如何做,或许能借此再深入一些,挖掘出“适合深潜围观人士参与社群活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