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写沟通的书,有的会将沟通这个技能吹得举世无双,恨不得告诉你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有的会低调一点,但会将沟通的意义拆散在每个章节里,类似的做法在日本友人写的书中经常见到。
而这一本书不同,作者第一章第一节写的并不是沟通这个技能多么牛,而是“沟通的谬论”。
第一项沟通的谬论是:沟通是把万能钥匙。
作者认为沟通其实不能解决很多烦恼,甚至有的时候反而会加重矛盾。甚至一些团队的分崩离析并不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成员间的个性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冲突。
第二项沟通的谬论是:交流会中止。
有的时候,人们觉得会议结束了,所以沟通中止了。实际上每个人此时的沉默,都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第三项沟通的谬论是:有效沟通不过建立在高超的技巧之上。
这一点其实也是咱们常说的:过于注重术。
这种问题往往出现在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身上,他们觉得这世上啥都是有套路的,只要找到了套路就可以解决问题,于是在工作中不学本事去学各种客套话,把作为润滑剂的客套当做了干货来研究。
第四项沟通的谬论是:有效沟通不过是常识。
对于了解了有效沟通这个话题的人来说,经常先入为主地认为大家都认可有效沟通,认为大家都知道如何有效沟通。事实上,这世上并没有存在什么必然的常识。
作者之所以先聊沟通的谬论,看起来是在砸自己的场子,实际是因为作者觉得“学习需要适度的谦虚以及正视和克服缺点的意愿。”
虽然这可以作为沟通的教科书,但是并没有传统教科书的枯燥理论讲解,反而在结合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设置了自测题和答案,给与了进一步思考的框架问题,同时在部分章节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影视资料。
这种设置实在是太贴合现代阅读方式了。
接着聊一下内容本身。
原本觉得这类书应该都是高屋建瓴的,虽然说的是小团队沟通课,但是鉴于作者那沉甸甸的各种头衔,想来小团队指的也是可口可乐这种巨无霸里的小团队。
但没想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书中很多内容在咱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借鉴意义。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团体要想具有凝聚力,应该有四种策略:
第一种是倡导志趣相投的成员加入。
第二种是培养共同目标。
第三种是完成任务。
第四种是倡导积极文化。
第五种是鼓励成员接纳彼此。
这五种方法里,既有兴趣导向的生活群体,也有严肃干活的工作群。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各种育儿群,育儿群的教育理念经常是相近的,同时偶然也有一些分歧。比如对于是否要打孩子这一点,往往会分成打和不打两派。
如果一个群里只有一个声音“打”或“不打”,很容易建立对对立面的讨伐,进而塑造凝聚力。但如果两种声音都同时存在,不妨试试第二种方式:培养共同的目标。
“打”和“不打”为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解决孩子某些问题。
这时候双方可以就某一个特定场景,分别讲述自己的解决之道,这样做比不停地宣讲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类似的场景下,如果有人对鸡娃这个词反感,这时候进入了一个鸡娃群,很容易觉得:这群人疯了吧,太焦虑了。
但如果他进的是佛系养娃群,那么更容易找到契合的话题。
在公司里,与其建立一个群,大家都装失聪,不如找一个任务,比如一起讨论午饭定哪家的外卖,这样既有了共同的目标,同时也有了一起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类话题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冲突,也符合了第四点倡导积极合作的团队文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了原来来自南方的同事和北方同事,一个喜欢吃甜粽子,一个喜欢吃咸粽子。
每个人在订餐中学会了接纳彼此。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建了群,找到一帮好朋友聊天,那么怎么才能保持和找到团体目标,从而让群更具有活跃度呢?
作者提出了解决团体需求的五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表达积极的感受和态度。这一阶段可以尽量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避免发布伤害人的言论。
第二种途径是表现得友善、开放和兴趣盎然。自己作为群主应该多和大家交流,主动打开话题,在其他小伙伴发言的时候,要给出热情的回应。
第三种途径是倡导“拉近彼此”的对话。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出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有助于群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四种途径是寻找共同点和合作空间。这一点和第三种途径似乎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尽量挖掘出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共同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作的方法。
第五种途径是树立明确的团体目标。无论团队表现的是多元化还是单一性,找到共同的团体目标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
在沟通中,难免会遇到竞争的场景,不过作者觉得竞争不见得是负面性质,只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竞争也可以是有益的。
第一点是大家对胜利没有那么看重。
第二点是大家旗鼓相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第三点是有清晰具体的规定来保证公平性。
而这一段内容,很容易让人想到了最近的热门话题“双减”:
在传统认知里,面对中考,每个学生都处于竞争的氛围中。但是随着“双减”政策在各地的落实,这意味着会有一部分人对于考试成绩没有那么看重,因为有的地方要求不许频繁考试,甚至降低英语分值比重(第一点:大家对胜利没有那么看重)。
随着职高体系的完善,也许N年之后,大家不会去挤中考这一座独木桥,一部分人选择出国留学,一部分人选择参考高考,另一部分人选择进入职高体系,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第二点:旗鼓相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中考和高考,虽然时不时爆出有不守规则的行为,但是总的来说,依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同时也是目前最具有公平性的考试之一(第三点:有清晰具体的规定来保证公平性)。
由此可见,本书虽然是个老外编写的,但是很多沟通方面的内容,在国内的各种场合都适用,同时吃透了这本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看待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