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有大脑特别活跃的时候,也有特别萎靡的时候。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外出时突然一下子感到特别不安,想不起自己出门时究竟有没有做锁门这个动作,或者下班回到家,猛然发现自己对一路上所有的过程毫无印象……通常这种时候就是我们的大脑特别不振奋又或者被一些其它的思绪给占用了,而此时你能安全地回到家、条件反射地锁上门,依赖的是你的潜意识。
我们的潜意识非常强大,除了能帮我们完成一系列简单又熟悉的动作流程外,还可以在你停止思考一件事后在后台持续工作,就好像你烧菜时把火开得特别旺,当你把火关掉后,锅子的余热还是会继续加热锅里的菜。著名的苯环结构就是在潜意识的辅助下发现的。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潜意识另外一个特别好的作用,就是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来利用潜意识,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强化自己的目标,使自己更有动力地去践行。
什么是“Goal Trigger”?
简单来说,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经验,想要减肥时,我们常常会把身材曼妙的模特,线条特别漂亮的明星作为手机屏保的照片,或者把已然小一号的裙子或者紧身裤挂在非常显眼的位置,目的就是在吃饭的那刻能够更明智地吃到六分饱,或者在被炸鸡的香味所诱惑的时候,能及时被理智给拉回。我们这种下意识的更理智的选择,很多时候就是源自于潜意识中我们的目标被这些小标语、小裙子给激活了。
在《Succeed》一书中,作者把这些我们用来提醒自己的文字、图片、物品都称之为Goal Trigger - 目标触发点。作者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触发点,让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理智的选择,朝我们的目标去靠近。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去玩一个模拟现实的钓鱼游戏,就和现实情况一样,除了尽可能地多钓到鱼,玩家同时也要考虑到要平衡这个假想的生态系统。在实验开始前,其中一组玩家被要求多玩了一个游戏,实验者让这组玩家利用“合作”、“帮助”、“支持”、“公平”这样的词语来造句。而实验的结果是,仅仅念过这些词语的那组玩家,要比另外一组控制组多放生25%的鱼。仅仅是读过这些词就可以对潜意识施加这样极大的影响。
"战友"就是你最好的Goal Trigger
不止是文字,图片、物品会对人产生影响,环境、甚至是“人”都会对我们的潜意识施加影响。前两天我在黄执中的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网友困惑,网友问“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交到新朋友,而与以前同学距离越来越远,只要男朋友不在身边就觉得很孤单,不知道该怎么办。”黄执中的回答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借鉴,黄执中告诉那位网友,“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是向着自己的志趣前进。而志趣相同的人,无论一开始,各自是从何出发,他们最后,道路都会渐渐重合。找朋友,找的不是人,而是道,道路的那个‘道’。”
看了黄执中对那位网友的回答,我又深刻地理解了一次笑来所说的“战友”的意思和我们APP里建立的社群的意义。我们很多时候会低估环境和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影响,总是觉得自己能抵御诱惑,能意志坚定。但当你要调用大量的意志力来完成你的目标抵抗诱惑的时候,其效果远远不如,你把意志力和注意力完全放在这件事情本身。如果你沉浸在的圈子里的人都是一群爱读书、爱学习、爱音乐、爱话剧的这么一群人,那么你时常的耳濡目染对你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大的,如果你的兴趣和目标正是读书、学习、音乐、话剧,而这个时候你自然就能不费吹灰之力的走在这样一条道上。
刻意营造你的“Goal Trigger”氛围
我在读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的时候,非常喜欢他描述的一战前,他们年轻时候维也纳的那个氛围。所有的年轻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戏剧,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作家,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文学和艺术,当大剧院被拆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冲上舞台为了捡一块木头带回家好好保存。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你身边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你的Goal Trigger,他们写了一篇文章,他们看了一部戏剧,你们聊了一段感想,你的目标都被激活,在你的脑海里闪闪发亮。而如果你周围的人最大的爱好是喝酒、打桌球、聊八卦、看综艺,那你为了要迎合他们的话题,也许反而会被带着往远离你目标的方向走。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茨威格那样令人向往和憧憬的环境之中,虽然我们不能去苛责身边所有的人都和我们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去营造这样一个充满着Goal Trigger的环境,可以给自己贴一个to-do-list,可以加入一个写作小组,可以在你的冰箱上贴上一张美女图,也可以把准备读的书放满家中显眼的角落。释放出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更加花在更困难的具体问题上,而驱动自己这件事,只要简单地交给我们的潜意识来完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