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文字
新课标(2012版)前言部分共两段提到“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计5处。
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突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在“课程基本理念”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再次提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3条里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语言文字”的历程——
1963年至2000年前,“语文教学大纲”先后修订共有11次,在这期间对语文本体的表述都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强调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2000年版的课程标准把“祖国的语言文字”改成了“祖国语文”,表述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2012版最新课程标准又改为“语言文字”,表述有细微的变化: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叩问:什么是语言文字?怎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指出: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文字,即口语与书面语,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别的少管、少教。这儿,我又要特别强调“文字”,不能“读写听说并重。”
……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理解这一点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即“说什么”自然生成于“怎么说”中。
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样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实现出来。语文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话语形式这一门槛,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也会上成政治课或别的什么课……“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首先是同时也主要是理解文本为何如此而非如彼运用这样的文字来表情达意的问题。
思考:根据王尚文教授的这番话,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要关注课文的话语形式,即要关注课文是怎样表达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课文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课文是怎么说的。
例如:《田园诗情》第一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且关乎全文的主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许多学生能读得字音正确,但没有读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之后再让学生读这一段,许多学生若有所悟,开始有意强调了“牧场之国”。紧接着,让学生品味这种语言形式,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通过比较,学生对这种特殊的强调表达方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
再如《祁黄羊》一课最突出的语文现象就是人物的对话,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抓住祁黄羊和晋悼公的两次对话的内容,理解作者是通过人物“说”的不同方式,如“说”在话前、“说”在话后,不用“说”字和“说”的不同语气如诚恳、坚决、疑惑、郑重等方面来描写这两次对话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接着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运用这些方法改写第一自然段中“祁黄羊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这一内容。如此,学生既引用了课文的语言,又迁移了对话的描写方法,做到了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的双重运用。
此教例既关注了课文内容又关注了课文表达,直指“语言文字的运用”。
《安塞腰鼓》一文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多彩的画面;品读佳句领略其磅礴气势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读全文,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1.浓缩动景。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
2.感受静景。课文中除了写“闹”,有没有写“静”呢?学生通读全文后交流。
3.以动衬静。文章末尾“耳畔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从反衬寂静的“鸡啼”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4.读写结合。出示生活中的多个场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断。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静结合的好处又能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这是既关注课文内容更关注课文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