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轮 MVP——Minimum Valuable Prototype。我们的关注点开始从问题转到解决方案,我们来学习一个模型,它是产品创新的有效解题思路,我把它叫作“Y 模型”。
配图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大写的字母 Y,有三个线段、四个节点。
节点 1”代表的是用户需求场景,经常被简称为用户需求。这是起点,是表象,是表面的需求,是用户的观点和行为。
“节点 2”是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用户言行的原因。不过产品经理在思考用户目标时也要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的目标。
“节点 3”是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是技术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节点 4”是人性与价值观,或者说是用户心智,是需求的最深层体现,是需求的本质。
Y 模型的不同阶段,各自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可以总结为 6 个 W 和 3 个 H。
“节点 1”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 Who(目标用户是谁)、What(需求表现为什么)和 Where/When(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
“节点 1”到“节点 2”和“节点 2”到“节点 4”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对用户需求的层层深入。这个阶段要回答 Why 这个问题——要不停地往下深入挖掘需求,了解用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标和动机。
“节点 4”到“节点 2”再到“节点 3”的过程中,你要想清楚 How——也就是要想清楚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这个叫浅出,先深入后浅出。
“节点 3”中,要回答 Which、How many、How much 三个问题。
Which 是指选哪一个方案,做哪一个功能,这背后其实是对价值的判断,比如怎么评估性价比和优先级。How many 是指这一次做多少个功能,考验的是对迭代周期,产品包大小的把控。How much 原意是多少钱,这里引申为多少资源,是对时间、金钱、团队等资源的评估。
在一个不成熟的领域或全新的市场,只做“节点 1、2、3”是玩得转的。但表层需求很快就会被相似的跟进产品满足,随着市场的成熟,产品很快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最终整个市场变成红海。而破局的方法就在“节点 4”(用户心智)。
作为初创团队,你要做的重要事情只有两件,一是和用户交流,二是开发产品。 ———保罗·格雷厄姆
创新会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市场风险,就是说你做的产品有没有人需要,二是技术风险,就是说你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
和用户交流,就是 Y 模型的前半段,是解决市场风险,对应的心法就是用心听;而开发产品,就是 Y 模型的后半段,是解决技术风险,对应的心法是不要照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