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爱,也就失去了一切!
不要指望,也不要想通过可以用任何人事物来带代替爱作为补偿,没有爱的一切施舍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那是一种交易。
作者之所以开篇如此强调爱,是因为这部片子其实就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不仅仅是为母亲和女儿,也是为了我们。
我相信女儿邀请母亲来小住几日的本意是很单纯的,她其实很想念母亲,但是她明显是带着一种期待,一种认为母亲会有变化的期望,而母亲也同样是抱着这样的心情。
直到母亲来后,当期望成为失望并放大后,女儿埋在心底多年对母亲的怨恨终于彻底爆发,而几乎变得有些疯狂和歇斯底里。
我们也都知道爱有多少恨就有多少,但是说实在的,那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或者说是残缺的爱。真正的爱是不需要以回报作为条件,爱就是牺牲,并不是指死,虽然包括这个,而是指牺牲我原本该得到的,有权利得到的,而因为爱而心甘情愿放弃的,只有爱可以完全化解心里的怨恨,彻底化解,就像忘记了一样。凭着其他任何办法只能是暂时压制,那个恨其实还一直在心底的深处。
我们恨一个人,就会把她他关在我们心里的监狱中,按时或按我们的心情好坏随时从监狱里把他们提出来审判一番。但是当我们有一天突然释放了他,我们本身也会感到很轻松,如同自己得了释放。真正的释放需要爱,因为只有在无限的爱里,你才会从心里真正原谅或宽恕他们。而除了爱,若是出于其他别的原因,那些并不会长久,也许你会暂时忍下去,但迟早有一天你会爆发出来,它会随着我们的心情或环境而变化,你会随时把他们再抓回到监狱中,这个应该叫假释。其实,这样我们和他们活得都很累。也许,你会宣判他们无期徒刑,一直把他们囚禁到我们人生的终点,这样,也等于宣判了我们自己无期徒刑,如此的一生我们自己也幸福快乐不到哪里去。
有时 ,大吵一架并不是坏事,而且必须是吵透了,吵透就是把真相,把人的真实想法吵出来,这样反而会有利于把问题解决掉,否则过一阵还会为这事再吵。影片中的女儿似乎只能借着疯狂的大吵一顿,来倾倒和暴露自己。她对于母亲的所有怨恨其实都指向一个中心点:就是她感受不到母亲的爱!虽然母亲以为这是爱,以自己认为是爱的方式来爱,就像《一次别离》中的父母那样,都感觉自己是在爱女儿,但是却没有顾及到女儿的真实感受。遇到性格内向,不知如何表达的孩子,受到的伤害无疑会更大。这种伤害导致的怨恨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心这块田地里,直到长大结果。而女儿生活上的不真实感和对自己存在感的质疑都是结果。种的是什么,收的就是什么!
爱本身没有对错,而是对爱认识的程度的问题。
母亲最终清楚了女儿原来这样怨恨她,她感到极其震撼和痛苦,母亲承认了自己对女儿所犯的“罪”,也极力祈求女儿的宽恕,当镜头同时对准了伊娃的妹妹海伦娜那痛苦的脸和她艰难的撕心裂肺的喊着妈妈的时候,我看到这里眼泪终于忍不住了。我们若是还在这里争论谁对谁错,那我们真的有些残忍而没有人性了!
当母亲要求女儿帮帮自己时,女儿的沉默和没有表情的脸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肃杀和悲凉……但是谁又能理解她所遭受的呢?我们先不谈及她的童年,她因为结核病被前夫抛弃,孩子又永远离她而去,现在的丈夫虽然人很好,但是也无法真正进入她的生活,使他感到她并不爱他,她还要照顾病患中的妹妹,生活的重担还在其次,内心的煎熬才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
我看过的伯格曼的两部电影(另一部是《野草莓》)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野草莓》里梦的解释,而忽视了他想表现的生活本质。这部电影剧情更是简单到不行,基本上就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对话,却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生活严酷的一面。
电影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伯格曼每一个镜头都有意义,都有故事,就像《野草莓》一样,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大师就是大师,他和小津都是我欣赏的导演,因为他们真的有生活也有故事。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秋天,因为这个季节是思绪弥漫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电影的最后,女儿似乎暂时失去了母亲,却收获了自己,也收获了爱!我感觉,这个远比压抑着自己的人性把母亲伺候好这几天,然后又各奔东西,两个人却依旧没有认识彼此,直到逝去而再没有弥补的机会强千万倍!不,何止强千万倍,这是没得比的!
最后,我想用美国电影《爱情故事》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语:爱意味着永远用不着说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