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看了北方昆曲团的《苏武牧羊》,看完之后鼻子都气歪了。
传统戏剧,大体剧情忠于原著:苏武留胡节不辱。李陵带五千兵驰救,终不敌单于大军,降了。汉朝听说李陵降了,怒杀他全家。单于“趁机”把公主许了他。一边是杀了全家,一边是给做驸马,李陵又不傻,当然留在胡地做了驸马,而且还跑来劝降苏武。苏武把李陵一顿臭骂不说,还叫李陵不许向南拜故乡,因为他娶了胡人的公主,就不再是汉人了。十九年后,苏武终于感动了大雁,为他传书,汉朝派来大军,打败了匈奴,接了苏武返回汉朝。全剧终。
看完心里说不出的别扭:单于的大军,在各种史料里(如史记,如后汉书,如李陵在苏武回汉后给其写的信)交叉印证了,都是在八万左右。而李陵带了多少兵马呢?五千。即便是以一当十,单于都还有三万大军没事可做。也许有人说用战术啊!且不说带领成千上万的大军有冷兵器时代能玩出什么战术来(请想象一下,组织三百人团体春游,已经是六个大巴车,光管理就够喝一壶了,玩什么战术能玩出花来?),这一支临时派来的军队,精锐不精锐都不好说,深入敌人内部,根本对气候,交通,后勤,地型,一无所知,怎么玩战术?就算是有奇门遁甲,各种奇人异士,十五个人对一个人,只能用刀枪剑戟,互戳,必死无疑。李陵不懂这些吗?李陵世代都是武将,他不可能不明白此去胡地,凶多吉少。但是他还是去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兄弟情谊。苏武应该恨李陵投降么?苏武应该问的是:为什么汉朝要只派五千人来深入胡地,和八万大军作战?朝廷可真是诚心来救他苏武,还是只是装装样子,换个好名声?明知是死,依旧单兵深入敌军的李陵,就算是降了,就算是全世界人民都看不起他,苏武也没资格说他一句。李陵降了便来拜见苏武,苏武被接回汉朝时,又来送别。苏武劝他同归,看到这里,更为生气。只因为降了,李陵已经是被满门抄斩,当了胡人驸马,再回转汉朝,是提着胡人公主,胡人王子的脑袋,回去送死吗?
从头气到尾的一场戏,回来又做了做功课,鼻子险些被气掉。
课本里有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里提到的李广,就是李陵的亲爷爷。史书上的李广一生几乎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打单于,而且次次以少胜多,以至于空城计啊,诱敌深入啊,那都是人家李广玩剩下的。李广到了暮年,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正面和单于打仗的机会,可领导不让他去,说他太老了,而且运气不好。李广为了能有机会和单于单挑,带着自己的兵自己去找单于,还迷路了。领导带着别的军队去打单于,也没胜利,后来找到迷路的李广军队,要问罪。为了不连累部下,李将军就仗义地自刎了。《史记 李将军列传》
憋屈吗?挺憋屈。带着遗憾,最后也没有和单于硬扛上,李广就自刎谢罪了。李陵就是出生在这么一个世代和单于作战的家庭,可想而知,要李陵投降,还娶了单于的女儿,那得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明知道单于是他爷爷终其一生都没有打败的对手,为了苏武,带领五千兵士,去打单于八万大军,这对苏武是多么大的情谊。忍不住再说一句单于:祖孙三代都在和自己对着干,却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多么大的胸怀,对李陵又是多么深的爱!
那苏武又是谁?官二代。汉书里面明确地说了,苏武靠的是父亲的官,世袭下来(荫)当的这个节度使。那苏武又是为了什么去了胡地呢?汉书里也有明确的记载,是单于投降了,大汉的皇上派苏武去接受投降。说白了,这是一个要里子有里子要面子有面子的肥差。本来挺好点事,好死不死,赶上人家匈奴内乱。苏武这个副使叫张胜,不单参与了内乱,还给捣乱的这一派塞钱。结果捣乱的让正牌单于给搞定了,不但把张胜给供出来了,把苏武也给捎上了。按理说,手下的人参与别国的内乱,还给造反的塞钱,应该直接就突突突了。可是人家单于特别仗义,说,我也不和你计较,你就表个忠心就成了。苏武还牛上了,在人家大殿上来一个自刎。温厚善良的单于,又把他给救活了!读到这里,我真是拍案而起,史书里真是一窝一窝的神经病啊……
然后李陵,就带着五千壮士来救苏武来了。五千对八万,本来就是打算让李陵来送死的,听说李陵不死反降了,汉朝杀了李陵全家。有多残忍呢?史书里说,李陵的妈妈都八十了,楞没让老太太寿终正寝,也一并给杀了。另一边,单于爱才,许了公主要他当驸马,李陵在汉已经没家,根本没有可纠结的地方。
苏武这一方面,单于的想法大体是,三流小国如果能让天朝的使臣说点软话,走到哪里都会特别有面子,所以一直也没杀他,还派李陵来劝降。苏武的气节与自己的家恨,李陵还拎得清,知道劝降这件事,结果并不乐观,也并没有强求,只想和苏武叙个旧,喝点酒。苏武夺过酒来,泼在地上,大骂李陵没有气节,说自己不食胡食,只食草籽。
本来古人的世界观不能与现代人同日而语,想要守节到一片丹心照汗青也没什么可指摘的。然而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些事实:“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这些话大概的意思是,苏武的儿子犯法被处死了,皇上问他还有没有其它的孩子,苏武说,有胡妇生的孩子,叫苏通国,在胡地,需要使者拿着财宝去赎。
看到这里,三观尽崩。一个戏曲里歌颂的正面人物形象,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一,守节。二,与抛弃一切去救他的人交恶。三,指责别人娶了胡人,自己也同时娶了胡妇。四,不食胡食,要食草籽,但可以娶胡妇生子。五,还朝之后不顾妻子,直到自己汉儿子死了,才想起来有这么个人。
还有一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受了腐刑,原因正是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司马迁和李陵是几乎没有交集的人,尚肯为了李陵出头,那苏武,这个李陵拼尽全力搭上全家性命去救的人做了什么呢?可能是什么也没做。因为不但他得以寿终正寝,连他看不起的胡地儿子也依旧还是世袭得了官。(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汉书 苏武传》)
再来看看他的守节是不是真的那么高尚。换言之,就是苏武是不是真的能投降?李陵战败而降,都有灭门的刑罚,苏武作为使节降了,怕要诛连十族。李陵降了,可以娶公主,因为他是武将,对单于有用处。可是如果苏武降了,一个荫来的官位,能为单于做什么?单于有了他要的面子,汉朝自然也不会放过他,降,真的只是死路一条。不降,也许还能放着羊,还能因为汉朝的荣耀,有胡妇愿意为他生儿子。所以除了死和守节,投降对苏武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个选项。
苏武既然从来就不曾有投降这个选项,那么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李陵,就显得特别虚伪。而在回朝时,劝说来送别他的犯了满门抄斩重罪的李陵回汉,不是蠢就是坏。作为一个官员,没有能力管理好下属,让他们参与到出使国的内政中,还选了边站,最后被捉了现形;作为一个父亲,没有管教好汉人儿子,让其犯罪被处死;还是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把自己的胡人儿子和老婆留在胡地,留在敌人的地方,指望着孤儿寡母能在单于的慈悲下活着,领导不问也坚决不提不管;作为朋友,对舍命搭救的朋友恶语相向,临走的时候劝他自投罗网,回汉以后又根本没有为他说过一句好话,更别提替他铺路回家了。我想不通,以他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值得我们歌颂几千年。
每一个历史故事的背面,仔细抖落掉传递的价值,我们还是能看到贯穿时光人性的真实。有一些所谓的高尚,可能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感谢史官,用文字透过漫漫的岁月,帮我们还原了那时,那人,那事。
文章枯燥,欢迎来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