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或存《九型诸子》之诸子教我的事
名家的人物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他们一方面能够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而其学术和政治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比如《庄子》记载惠施的“历物十事”,并没有一条是着眼于政治领域的,而且名家的共同话题“坚白同异”完全是学术性质的。
关于这一点,《公孙龙子·迹府》开篇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可见,公孙龙的出发点是“假物取譬”,然后“正名实”,最后“化天下”。
孔子也有“正名”的主张,而公孙龙说“白马非马”亦会是孔子认同的,因为曾经有这么一回事:楚王打猎时遗失了弓,旁人提议去找回,楚王说,楚国人丢的弓,会拾得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找?孔子听说之后,说楚王虽仁义但未尽,不如说人丢的弓,会拾得的也是人,为什么要加上“楚国”?所以,公孙龙认为这样的主张和“白马非马”一致。
这是名家以“假物取譬”的方法,目的为了“化天下”,这样自然就需要参与到政治中来了。但是纵观“名家四子”的从政历程,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即他们的一些主张虽然各异,却总是因为在处理和权威人物的关系上出现问题而导致政治生涯的结束。比如邓析子不满子产的政治理念,私自制作“竹刑”,导致被杀;惠施为了坚持“偃兵”的主张欲游说魏惠王,结果被张仪取代了相位;公孙龙用“白马非马”论立足于平原君门下,但最终被邹衍所绌。
为什么名家人物的终局都非常相似呢?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中描写6号处理权威关系的几种情况:“把保护者的形象理想化,愿意紧随其后;加入与自己目标相近的组织;反抗:质疑权威。”名家学说不仅仅只是对概念上的怀疑,比如“坚白”、“同异”等概念,也包括在政治上,对权威的怀疑。当领导者无法发挥保护伞的作用时,恐惧令他们产生了矛盾和自我怀疑,因而对领导者产生不信任,甚至转向反权威的立场。名家的政治地位遭受冲击时很脆弱,相反,他们喜欢加入“名辩”的组织,比如《庄子·天下》记载惠施非常喜欢和天下的辩者讨论名学问题,其中也涉及到公孙龙;而尹文子身处的齐国稷下学宫,本来就是一个探讨学问的地方;甚至为什么惠施、公孙龙会被认为是墨家的组织成员,也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目标相近的组织。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可见,名家的理论和他们的最初出发点“正名实”偏离了,当然,名家的理论放在现代反而可能真的有“正名实”的作用,只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他们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并且,名家最终没有完成“化天下”的目标,因为他们陷入了思考之中而不是行动。正如《九型人格》所说:“所谓勇气,是让身体能够在不思考的状态下自如活动,让行为出现在思维之前,让自身的行动不受自身性格的影响。”也难怪庄子这样说惠子:“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名家教我的事,在于要把对概念的过分怀疑,上升到贯彻自己目标的不懈行动中来,这就是从害怕到勇气。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