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位同学丢了东西,告诉我:郑老师,我衣服丢了在另一个教室。由于我特别忙,没来得及多问一句,等第二天,我发现还没有去找东西。在我问他为什么没去找的时候,他说:你没跟我说啊。
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也许丢东西不是问题,不去找东西才是问题。于是,我与家长沟通发现,在家中,很多事情都是妈妈来做,甚至倒杯水都是要妈妈给倒。在家中及其依赖家人。
再联想到不同孩子的丢东西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丢——找回:正常遗忘
这是常见的现象,每个人总会有丢东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分两种,一种是,东西丢了,然后发现后靠回忆能够大体知道东西丢哪里了,然后能很快的找回。另一种是东西丢了找不回,但也可能是因为时间太久会被其他人捡到,但一般不丢。不管何种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讲,丢东西不常见,只是偶尔发生的意外罢了。
第二类:丢——不知道哪丢的:物品管理意识;
这一类情况在一些孩子身上容易出现,几乎每一天都会问:我xxx哪去了?
如果你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种孩子有两个习惯:
1、东西拿到哪里就放在哪里,没有物品归位的习惯;
2、物品在乱无章,没有物品整理的习惯;
第三类:丢——不去找:过分依赖
这一类就是上文中的例子,孩子也不经常丢东西,但是一旦丢东西也不去找,只是告诉其他人(比如老师,爸爸妈妈),以期待其他人帮助解决。如果仔细观察,这一类孩子往往独立能力较弱,在家对于家长的依赖性较差,很少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时候,第二类与第三类情况是同时存在的。在家中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自己的物品整理习惯并不是太好。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不同的情况,要不同的方法。
对于第一类,往往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只要找回来就好了,或者提醒以后注意就好了。
第二类情况,就要培养孩子物品归位和物品整理的良好习惯了。这个并不简单,需要从头开始,而且还要点滴积累。在培养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很可怕:
1、家长嫌弃收拾不好,就开始指责,而不是指导如何做;
2、家长嫌弃收拾的又慢又不好,干脆上手给收拾。
一个是打击了孩子的心理积极性,另一个是剥夺了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详见下文)。二者都不可取。
针对第三类情况,家长要做的更多了: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绝不代办!
这一点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教育点。在此只简单说明,当我们不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需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一些技能,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及学会调整面对问题的心态。所以,不插手,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就需要考虑:孩子面临的是什么问题,我在这里能做什么真正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