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青工作上已经连续奋战好几个星期了,从早到晚到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工作时事无巨细,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但是每完成一项工作却丝毫没让她的心情变好一点,反而睡不着觉、脸上爆痘、情绪极易失控,经常听见她在打电话的实话冲着对方大吼大叫,只要心情有一点不好,进出办公室门都是摔门的声音……
身边的同事不敢吭声,因为曾经也劝过她,但都被她不耐烦地顶回去,回复说:“我也不想这样,但是我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烦的很!”
大家在一起窃窃私语:“焦虑到她这样也蛮可怕呀!”
“好了啦,我们不要再焦虑了,工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多想想其它开心的事情吧!”
感受到周边氛围的小青,又陷入了烦躁加抑郁的情绪里,她也不想这样急躁,但每当工作任务派发下来的那一刻,就开始控制不住焦虑了:担心完不成会怎样、做的不好怎么办、其他人不配合呢?越想越崩溃。
头晕、紧张的肢体、过于看低自己、恐慌、易怒,总担心明天还未发生的事情,焦虑与生活如影随形,而当你只是有以上这些症状,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自己陷入了焦虑症里,因为这些焦虑的表现,在压力状况下很多人都会出现,而焦虑症的表现,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奇斯卡·赛博特从12岁开始陷入了焦虑症的漩涡里,她把自己的经历集结成册,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和大家探讨了过分焦虑给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且通过认识焦虑、直面焦虑以及与焦虑共处几个阶段,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重新找回情绪和自我的主导权。
我点点头,朝焦虑的方向叫道:“那就问吧。”
“我想知道,”焦虑说,“你这么激动,不觉得尴尬吗?”
我无法理解。焦虑没有支持我,反而突然开始给我捣乱。这不是我认识的它。
“你哪根筋搭错了?我只是有点怯场而已,这很正常。”
“我可不这么认为,”焦虑说,“你再想想,眩晕,双手发冷,心悸……”
我倾听着内心的声音。
“……和当初看医生是一样,对吗?”
焦虑目不转睛的看着我。
“你什么意思?”我问它,人中直冒冷汗。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你随时可能晕倒。”
焦虑俯身向前,把双手撑在桌上。
“你的同学们会怎么想呢?”
我头晕的更厉害了。要是焦虑说的对,怎么办,我的身体一点儿也不靠谱,这一点在那次看医生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明显了,也许我刚才所感受到的确实不是怯场,而是“恶意攻占”,是对我一时的侵略,是晕厥的先兆。
焦虑不同于焦虑症,程度和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我们大脑从孩提时期就学会的某种思维模式。我们经常重复这一思维模式,就会走老路,墨守成规。也会让自己觉得很舒服。改变思维模式则意味着我们要跟过去做斗争,开辟新的道路,并且需要通过一次一次的努力,因为要走出一条新道路要花很长的时间。
焦虑还来源于错误的归因。即使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和焦虑没有关系的事情,也总能归因于焦虑。也就是说焦虑的人往往能把各种问题都与自己的焦虑情绪联系起来,并且他们所处的压力并非来源于满足周围人向他提出的要求,而是这些要求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导致了他的生活态度异于常人。
梅尔怀疑的挑了挑眉。她虽不是什么心理学家,可以认识我很久了。
“又恐慌了?”她问。
我点了点头,说了过去一个月里我的进步和挫折,梅尔陷入沉思。
“没有多少人可以恰当地对待焦虑。”她说。
“但为什么焦虑一直都在呢?”我问。
“因为你只能经受它,而不是承认和接受他它,下一步你必须学会爱他。”
爱上焦虑?这一定是疯了。
“这就是你的问题。”梅尔说,“”焦虑是你的一部分。既然你要爱自己,那不也要爱焦虑吗?”
她说的对。但我内心深处并不把焦虑当成我的一部分,我只想摆脱它。以前想,现在想,以后也是一样。
我真的能够学会爱它吗?
正视焦虑才能接受焦虑。接受个人的现实,才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自我接纳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只有先学会放下一些情绪,才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现实。这个时候可以借助一些正念冥想、瑜伽来放松心情。
公开承认自己的焦虑。并且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良好的社交状况也会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焦虑。别忘了我们身边总是会有亲朋好友在关注自己。当你深陷情绪里的时候,学会让自己想象一些温馨的画面,比如亲人相聚、同学婚礼中的感人场景等等。
聚焦当下。给自己的事情排优先级顺序,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再去做下一个,一件一件的做。这样的好处就是会给你带来一种成就感,正向地激励自己,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
赋予生活美好的意义。当你关注当下生活的时候,再看看自己一点点的变化。在自己有掌控感的事情上不断强化这种感觉,大目标化解为小目标逐个击破,提升自信心,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
把这本书甩给小青之后,她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原来还有人深陷焦虑症中痛苦万分;原来自己的情绪不加控制,或许有一天就会滑向深渊;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强大内心是抵御一切负面情绪的根本。幸福也是比较出来的:活在当下,爱自己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