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六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谈七夕,若从节俗的角度讲,话题很轻松,但对于邢台人则无异圣人门前卖三字经,因为生长在“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的人们对七夕节岂能不了解?而若从文化的视角说,不但话题太沉重,并且一个小小的“豆腐块”也难以承担。基于这一考虑,因此就起了“喜忧七夕节”这样一个二虎两档的题目。
先论七夕之喜,喜者有三。
一喜后来居上。七夕节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200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五部委提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却并未提及,只列举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五节。而时隔不到一年,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便将七夕节列入传统节日名单,成为与春节等五节并列的“六大传统节日之一”。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受到空前重视,不少地方以此为切入点,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七夕文化节会。更有许多人在媒体的撺掇下,于七夕节这一天以西方情人节的方式过起了中国节,至使七夕节中洋结合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喜人气飙升。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对于这四大传说,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三个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均得到确认,而唯独没有认定的就是牛郎织女传说。这个传说的发源地顿时成了各地争相抢夺的对象,因此,人气迅速飙升。一时间河北邢台、山东沂源、山西和顺、河南南阳、江苏太仓、陕西兴平及西安等等十几个地方纷纷宣称自己是传说的真正发源地。在激烈的竞争中,邢台以堪称全国之最的七夕文化遗址、丰富罕见的七夕文化遗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和“中国七夕文化研究基地”。同时,七夕文化重要遗址邢台西部天河山也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尽管时至今日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的争夺仍在继续,但邢台的地位难以撼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喜结缘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日为阳历8月8日,此日阴历是七月初八,因此奥运会开幕的前一面即8月7日正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与奥运的悄然相遇,无疑是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特有的风采、特有的魅力,为这个世界级体育盛会献上的一份厚礼。据说一些专家学者、演艺界精英们正在孕育联手在奥运会开幕前夜组织一场以七夕爱情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以为“人文奥运”作出更加形象、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精彩的诠释。能够结缘有史以来世界最大规模、最辉煌的体育盛会,岂不是七夕之幸,民族文化之幸?
七夕文化受到人们如此重视,甚至到了你争我抢的地步,七夕节有如此幸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否认这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尊重、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的表现,显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但七夕怎一个“争”字了得,如果只图表面的热闹,那岂不有违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本意?因此,在热闹的背后更要做些冷静的思考。实事求是地讲,将七夕节纳入六大传统节日之列,争取到“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的名份,只证明了国家对七夕等传统节日的重视,说明了专家学者们对我们曾经拥有的文化创造力的认可,仅此而已。而如何通过对这一古老文化实施更为脚踏实地、更为艰辛的保护与弘扬,并以此为契机,沿着文化创新的道路,进一步发掘七夕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合理的延续,尽而达到以七夕文化这块金字招牌,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来营销我们这个城市,营销我们这个地方,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才是我们应该切实,并认真完成的更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仅靠民俗专家、文史专家的力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有广大群众的参与,不然七夕热就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要变成历史文化的灾难了。
温家宝总理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分,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唯有在“体”和“魄”上下功夫,申展文脉,强壮文体才是正途。非如此,便皆为旁门左道了。重温这段讲话,是否会为发掘与运用七夕文化资源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路径呢?
张范津 (《邢台日报》2007年8月18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