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O)伐吴
公元805年8月,宪宗即位,在位十五年,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好皇帝。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为所欲为。
宪宗派兵先讨平在成都叛乱的刘辟,又平定了镇海的李琦。魏博牙内兵马使田兴见势不妙,携六州之地归附朝廷。放眼四方,淮西和淄青还没有被平定。
元和十年正月(公元815年),朝廷正式讨伐淮西。
唇亡齿寒,实力很强的藩镇平卢淄青镇李师道派人攻打河阴转运院,毁了三十多万贯钱财,烧掉两万余斛谷物,试图切断官军粮道。又派刺客入京行刺,杀死主战领袖宰相武元衡 ,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以此震慑朝中主战派,阻止朝廷进攻。
裴度受伤后,卧床休养了十多天。宪宗命令士兵在裴度的府上守卫,而且多次派宦官去询问他的病情。
大臣请求罢免裴度,用来安抚各藩镇的节度使。宪宗发怒说道:“朕如果罢了裴度的官职,就正好中了恶人的奸计。如果是这样,朝廷还有什么纲纪可言?朝廷还有什么威信可言?朕偏要重用裴度!"于是宪宗加封裴度为宰相。
裴度在病床上听到这件事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第二天裴度带病上朝,谢恩说道:“淮西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能不除去。何况陛下已经下令进兵,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再说,邻近的藩镇都在盯着淮西的形势,一旦讨伐失败,其它各镇也都要离心离德,仿效淮西了,那样的话,天下就会大乱。如果陛下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一鼓作气拿下了淮西,对其它藩镇就有很大的震慑作用。"
宪宗点头赞道:“爱卿说得好,朕不平此贼,誓不班师!以后的军事就由爱卿来调度。"
裴相奉旨出发,督促各路兵马一起讨伐吴元济。
于是, 李师道派都知兵马使刘悟率领五千兵马奔袭寿春。攻下寿春后,刘悟不时派兵从背后袭击官兵。官兵腹背受敌,首尾不能兼顾,疲惫不堪,四个月过去,讨伐淮西没有实质性进展。
宪宗派遣裴相去前方慰劳军队,了解情况。裴相回来后,独自一人拜见宪宗,面奏道:“淮西可以攻取,但不是现在。"
宪宗问道:“爱卿,这是为何?"
裴相奏道:“十六道军共同讨伐淮西,却没有一个主将,无人调度,各自为战,混乱不堪,这是其一。各位将领,打了胜仗就夸大战功,而打了败仗,或隐瞒不报,或推脱责任,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外部进展十分缓慢,这是其二。刘悟驻守寿春,寿春是军事重镇,同时又在我军后方,粮食物质都从这里经过。刘悟名义上是助讨吴元济,实际上暗中破坏,导致大军补给困难,首尾难顾,这是其三。用兵贵在速胜,旷日持久,不但不能取胜,反而耗损严重,长久下去会导致国力衰微。"
宪宗沉思许久,摇摇头说道:“朕金口玉言,岂能言而无信!"
裴相奏道:“昔日尧帝命鲧治理黄河,鲧造三仞江城,将居住区全部保护起来,想用这种方法堵住洪水,做了九年也没有成功。后来鲧的儿子禹吸取父亲的经验和教训,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引导洪水,利用水从高处来的自然趋势,顺着地势把堵塞的山川河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和湖泊,最后再与四海合通,平息了水患。从此,人们便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劳耕女织,安居乐业。后人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听到这里,宪宗双眼放光,望着裴相。裴相继续奏道:“殿下若能最终平定淮西与淄青,扫除叛贼,使得朝廷尊严重回四方,功绩当与太宗平齐!"
宪宗听到这里,点头称是。又问道:“爱卿,你认为诸将中,何人可以统率大军,担此重任?"
裴相答道:“李光颜治军严谨,有忠义之心,必成大器。"
宪宗听后默然不语。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各路兵马纷纷收兵,打道回府。
刘悟也率领叛军离开寿春,返回阳谷。李师道大喜,赏给刘悟五百两银子。刘悟见银子太少,将它们全部赏予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