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到教育局以后,又到了我们实验小学,终于狠下心来有了时间与精力进行思考——反思,我品味到了其中的属于自己的真谛。
1.我们的学生才是未来的希望。踏出校园的原来那一刻,说实话我并不是没有顾虑的十分心甘情愿的,因为我的骨子里流淌着的是传统模式——“一般人”的血液(网名就足以说明)。可是,当我按部就班的适应了新的单位的琐碎与忙碌的工作之余,我慢慢地接触到了我的我以前教过的“弟子”们,第一届、二届┅┅总共六届学生中的若干“分子”。他们的信息量、他们的处事方式、他们的做人思路从方方面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触及到我的思维深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很快地迸发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没有去除过。于是我得出了我四十不惑年龄段第一个变化:观念要变,兴家立业的内容要变,为人处事的方式要变。“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也”
2.关于学习我有两个方面转化的结论:一个是读书与信息获取之间的吸收至关重要。毋庸置疑,自学方式很重要。我们只是把书买来意义不大,无论多少得以阅读过程成功才行。以此类推,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或文化馆有多少册图书,抑或是网络上展现给你多么博大精深、邃远广阔的知识,若是你没有去做相应的有效性阅读,那么,这一些就会统统和你是没有哪怕是一毛钱关系的。因为对你而言,它们都储存于外。另一个是日积月累地学习方能有功效,或早或迟或多或少,学习过程必然会塑造大脑并自觉重组,水滴石穿的思维将会控制身体和感官幻化为习惯性反射,与多种知识联袂升华产生精华——智慧。智慧才是教育意义当中最神秘最实效的东西。有了她,我们事事正确成功屡试不爽。
3.关于教学我总共有三个方面的思考:首先,高新科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是重新启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这一点比较便于理解与接收,毋庸讳言;其次是课堂仍会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可以替代但不可或缺。大家(尤其是青少年)都现场看过篮球或足球,都感受过身临其境是怎么样的,投入的状态又是何等的令人心旷神怡。当然的是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对教师角色再造,组织,管理等等等又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吧;再次就是教师何去何从的问题了,有的人说,机器人会最终替代教师,而且那会是多么的廉价。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这里我不想对牛弹琴,只是对所有懂得教育的知音们说说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所谓的高效课堂教学主要先在教学目标上体现。而教学目标三维度我们耳熟能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我们可以说人工智能可以设计而且是可以设计多种,不过从过程与方法的多变来看,我认为只能替代其中一部分,比重应该是不足一半(我没有科学统计过,只是从听评课的过程中多年累积的习惯告诉的我),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项一点出来就会是尤为明显了吧,顺便说一句当今课标之下这一维度在思品课程里是三大维度之首——“执牛耳”者?
总之,静下心来再想想,“课堂也需要担当者的作为”。老师与学生、以人为本与知识并举、素质与考试皆在、全体个体与同步差异┅┅反刍良久(加一句话,我是属牛的),抽茧剥丝之后,现代教育、教师面临极大地挑战:做机器人不能做的才是正道、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