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落幕,有一百万人将步入硕士研究生生活,还有三百多万人落榜,要选择继续战斗,还是另寻出路。考研就像一座围城,无数人想挤进去,但也有一些人想出来。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发布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声明,2021年法大宣布38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一些人进入象牙塔之后,却发现那并非理想之地。犹豫再三,离开!
也有的逆向考研,从双一流卷到双非。逆向考研,可能是一种妥协吧!或许是卷累了,但也不排除双非高校的某些专业比较不错,在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境地,逆向考研无疑也是一种出路。
读研有风险,考研需谨慎。现在强调复试权重,一些通过死记硬背通过初试的考生们,实际上并不适合读研究生。研究生意味着生产知识,本科教育意味着知识的学习。
教育被引进市场世界后成为了一种商品。学校是卖家,学生是买家,教育成为一种带给人们高回报的财务投资,这也意味着,在择业时,回报率成为了必须考量的问题。(F·S·迈克尔斯《难逃单调:当人们遭遇经济浪潮》)
考研高考化我第一次听,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考研代替了高考的选拔。那么换句话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候,研究生还相对稀少社会上就选择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这就是所谓的看出身 其次就是看学历,专科不专,三本不本,二本不本,恐怕连一本也快不本了。这种社会竞争的递延和投射就催生了考研的高考化。我们的身子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思想却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也意味着本科生不愿做那些送快递甚至体力活的工作,那么就只剩考研了!当考研的目的功利化,考研为了挣更多的钱,那么一张文凭的含学量就有待怀疑,是否能生产知识也当另算。
我还没经历考研,但对考学这个话题很有感触。我老家的师资力量一般,小学有同学学习特别好,家里人把他送到了省会;初中有的人一骑绝尘,被省会的某高中招走了;高三更是我所在的学校会把有希望清北的送往衡水深造。我一次次的看到和同学拉开距离,一次次的看到他们甩我几十分,是天赋,还是努力?每每升学季总有数不清的传单派发入手,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如潮水般涌来,金钱精力时间投入不可考量,我只觉得像个无底洞,放弃了觉得可惜,坚持着却看不到光明。不唯独研究生才是知识的生产,我每每总结做题技巧,现在还感觉思维的拓展,我曾创构过三维解析几何,有些公式甚至是自己推导之后才发现参考书上面有过的,对我而言那不独是冷冰冰的公式,分明撒满了泪汗,无奈与结局。报考时在保城市保学校保专业之间徘徊,无论怎么选择都很遗憾,但实在下不去狠心敲下键盘,也不敢复读,天知道下一届出什么样的题,会不会新高考以及没有万全的把握。我和很多朋友谈及专业,初专业很不错,挺有钱途,但总是给我回复,找人问过了,这个高校这个专业不行,只能学学基础知识,还得考研,再或是不考研找不到工作……
尽管在初中已经明白家人老师的谎言:考上高中就轻松了,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可仍旧愿意相信,给自己一个理由,愿意相信谎言,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未来,可到了大学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准备好。是的,无论我们如何做心里建设,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生活的本质在于变化,对于变化本身,我们又如何准备得好呢!
之前我的构想是一元的,我觉得只能一步步往上爬,从一本到985,211乃至清北,可现在才发觉还有逆向考研,还有考入不上的人,我不怀疑高考本身就是一场有意义的选拔。如果高考的结局只给了我一本,我在想我是否能具备胜任生产知识的能力,我们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束缚之中。每一次升学,都是一次筛选,像筛小麦一样把小麦和土一遍遍地分离干净。
几百年前,英国作家狄更斯就把商人的账房比做“油箱”。员工只是庞大机器的燃料。
“雇员群体已经转变成了一群在寂静的场合工作里的无差异的芸芸众生,而时光本身则受控于非人格化的时间程序。”(米尔斯《白领》)
“人被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待在狭小的隔间内,对着计算机屏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
我不明白我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是否有研究的天赋,我是否是被配给课本书桌的行尸走肉,或许有一天,我也会逃离教条,逃离尺规,就像打工人逃离办公室一般毫不犹豫,释放被囚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