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2017年7月15日上午,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走进乡土乡村,讲述扶贫故事”实践团已经在封丘县中孟村待了半个月了。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扶贫攻坚”实践团走进封丘县中孟村进行贫困调研已经接近尾声。
一、生活的艰辛压不跨昂扬的头颅
虽然两个小时的路上颠簸上使队员们十分疲惫,但是不等驻村工作队队长柴冉安排完住地,队员们就急忙要求带领他们前往当地的极度困难户石根顺老人的家“去年,我们来了,今年,我们还想再见见他。”
来到了老人家门外,不等队员们敲门,布满铁锈的门外站着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就是石根顺。今年,是实践团队第二次访问石根顺老人,他家也是实践团今天第一个要走访的贫困户,见实践团来访,老人有些慌张,重新用力打开满是铁锈的老式大门,高兴地比划着请实践团进去坐。
一片凹凸不平的土地,几面老式红砖砌成的墙壁组成了老人家的院子,右边的棚子下,陈列着扫帚、锄头、铁锹等几把早已废弃不用的农用工具,最显眼的莫过于那辆破旧的架子车:虽然破旧,但是却没有一点灰尘。老人平时起居的平房上爬满了苔藓,昏暗的屋内摆设着为数不多的家具,一张矮床上铺着一层用了很久的草席。这里就是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老人想给队员们找地方坐下,可是找遍了院子也没有几个木凳。队长余尚杰看到这些连忙拉住老人说:“大爷,我们年轻人站着不碍事”。
“大爷,您和大娘今年身体怎么样?生活状况如何?”大爷拍拍胸脯表示身体还算硬朗。但是提起大娘和生活状况时,老人的眼神明显暗淡了很多,驻村工作队队长柴冉向队员们介绍道:“石根顺老人先天失语,老人的老伴因早年因过度劳累,现在积劳成疾,已经不能再下田地干活,长年卧病在床,每天还要吃许多药物。儿子身体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劳动能力。儿媳妇早些年因车祸去世,给老人留下嗷嗷待哺的孙子,除了政府每月补助的三百元,老人平日里也会去扫大街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属于中孟村的极度贫困户。”当队员们问到:“去年送给你们家的麦种收成如何,产量有没有提高啊?”他用手势和支支吾吾的声音向队员解释,看到老人艰难的比划,队员们便将听到的部分向老人复述确认;“俺家里没人去种地了,土地都承包出去了,大爷,您刚刚说的是这些吧。”听到这里,老人点了点头。同行的村支书便在一旁继续介绍道:“老人家这些耕地承包出去之后,每年得到的补贴也有1000元左右,你们去年带过来的小麦的总体收成不错,每亩大约增产300来斤。”听到这些,不便言语的老人在一旁连连头。
“我先带他们去安排驻地了啊,大爷!” 驻村工作队队长柴冉向大爷说到,当听到队员们还没有收拾好驻地,老人便要求和队员们一块去看看。当得知队员们要把一些床垫送到驻地去时,老人拍了拍旁边的队员示意他们等一等,不一会儿,老人将他那辆一尘不染的架子车拉来了,队员们想从老人手里接过车子,可是却被老人拒绝了,看着瘦弱的老人拉着这车床垫,柴冉向身旁的队员说:“自从家里的耕地承包出去之后,时不时就能看见老人拉着他的架子车在街上转,总是喜欢用他的架子车帮邻里做些活。老人虽然天生残疾,但是特别热心。”
中孟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卫说:“他家属于村里的低保户,在医疗、教育方面都享受着政府的补贴,虽然生活条件很艰难,但是他绝对是村里活的最开心的人。”因为贫困和意外变故致使他们这类人一辈子操心操力,在他这并不强壮的身体上却承担了这个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而且这一撑,就是大半辈子。但在他眼中,可能平平安安地生活,便是他的夙愿。看这老人脸上的满足笑容,志愿者们却默默的留下了泪。也许,有些人生来不幸,但是,他们却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这就是队员们在石根顺老人身上看到的,这位不向命运屈服的老人。
二、玉米地的守望
临近傍晚,外面依旧闷热,实践队员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奔赴田间,主要针对玉米品种,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的结构进行调查,希望能够解决农民一些实际问题。
一路走来,有的村民已经携带工具走在田间的路上。在田间,农民们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施肥,有的在锄地……有的农民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伴随着一派淳朴浓郁的乡村风情,我们实践队员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扶贫工作。经过调查,看到玉米地里有的长势较好,有的明显发黄,有的甚至死掉。农民对此感到不解,向实践队员询问到:“明明这部分地,水也浇了,肥也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实践队长余尚杰解释到:“玉米等作物的生长际需要浇水和施肥之外,还与土壤的结构密切相关——土壤成份含量,硬度,肥沃度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如果把握不了这些,单一地采用这些传统的方法种植,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接着“扶贫攻坚”实践队抽样采取了一部分土壤,带回去做进一步地分析,希望能够为村民带来更为精准的数据,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三、扎根土地,茁壮成长
连日来,以实践队长余尚杰为首的七名队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走访了中孟村贫民户。主要从去年捐赠的麦种,居民家庭收入与人员状况,教育情况,政府资助,住房安全,以及贫困村民对实践队员调研的意见和建议等展开深入调查。党支部书记刘树卫说:“往年种植的矮抗58小麦产量约为1000斤/亩,而去年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提供的百农419麦种,让每户平均每亩增产300斤左右,村里已经实现五户脱贫,还剩12户贫困家庭,总体有了很大改善。”“去年我们建议村民把收获的初代种子卖给育种公司,这样每亩收入是普通粮食价格的两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村民的收入,但是,村民把收获的种子当作粮食一样出售,显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实践团负责人余尚杰有些惋惜的说到。随后实践队员对于村民田地中的玉米的生长状态和土壤结构进行实地调查,并采集部分土壤,带回学校进行研究。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自该村村委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着力保障农民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加强科技种植,生态种植,今年,中孟村新增了太阳能路灯,全村下水道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在保证村民生活的同时,依托党支部、合作社、支柱产业大力加强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与城关乡中孟村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计划将在3-5年的时间内帮助中孟村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生命科技学院还会再接下来的几年中为村民提供学校新研究的高光效小麦种子,并联系新乡的育种公司在农民收获季节进行收购。希望当地贫困村民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好。
脱贫致富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在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让中孟村贫困户早日脱贫。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实践团将继续为之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