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游记,从回来就一直没有放下。中途断断续续写了好几次,每次都以搁置收尾。太难写,平铺直叙流水账不想写,思考深刻文字优美自己又没有水平,因此,一直处于拿起放下,想起又忘记的状态。这些天,生活不在状态,拖延癌晚期。明明列表清单满满的都是待处理事务,就是不愿意去行动,或者干脆避重就轻地逃避。必须做出改变,想了想。目前最“重”的应该就是文献和它了。所以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又一次的整理,但愿这次不会中途辍笔。
过去半年多,越南和柬埔寨的记忆渐渐模糊,能记住的大概只有零碎的片段,这样也好,自动过滤了许多以前不忍删去的细节。
武昌--南宁--河内--顺化--岘港--会安--芽庄--大叻--美奈--胡志明--吴哥窟--香港--深圳--东莞--武昌
路线便是这样,回来的火车上怕自己会忘记写下的,事实证明,现在的确是忘记了。
十几个城市,火车、大巴、飞机、吉普车、摩托车、自行车、tutu车、徒步,应该就差出海轮船了,原因很简单,穷游。
越南,摩托车充斥着大街小巷,有点像刚解放时中国满大街的自行车,等在路口,看着摩托车载着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生活百态,有种隔世的恍惚。
摩托车也算是此行最满意的交通工具,便宜帅气,速度快。尤其是在人迹罕至的沿海大道上,油门隆隆地轰鸣,伴着耳畔海风,近处海浪,飞驰在一幅蓝色的画里。
一路向南,一路的你好再见。遇见一座城许多人,再挥手告别,走向更远的南方。总是想留下点东西,给自己也给小城。于是,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天还未亮,总会有两个人坐在沙滩上,面朝大海,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看日出,似乎是两个人的默契,更像是与小城的约定,执着地等待,执拗地赴约。
探索,兼顾风景和美食,永远是开启小城的最佳模式。白天晃荡在名声在外的景点,或裹在金发碧眼熙攘游客中,或深入边郊深林野生瀑布里。
深夜,流窜进灯火通明的闹市,寻个不起眼的角落,把自己丢进当地人的生活,看看瞧瞧,闻闻尝尝,无尽的新鲜和刺激。
食物,出门在外最直接的感官享受。有点像文化体验,奇妙新颖,难以形容的味道,无法翻译的名字,吃吃吃,喝喝喝,要在嘴里,记忆留在心里,就是无法表达在言语里。小城记录了食物,食物同样记住了小城。这点在出门在外的游子和旅途中的行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会拼命寻找,去搜索味蕾记忆的熟悉,记住,寻找,尝试,循环往复的模式,诉说着同样主题:想念,想念食物牵连的整座城市。这样想着,区别于岿然无声的建筑地标,食物更像是一座城市的活地标,携带方便,手里握着,兜儿里揣着,走哪儿吃哪儿。打包带走,便有了特产一说。武汉热干面,阿勒泰炒米粉,南宁的螺蛳粉,这些食物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如此。
生活就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小生活的排列组合。旅途中,喜欢观景也喜欢看人。居民小贩,老人小孩,外貌、语言、行为、表情、装束无不贴着“小城制造”的标签,只此一家,绝无仅有。若小城是血肉具存的生命个体,构架以房屋建筑街道小巷的组织,人,更像是流动的血脉,轻轻一触碰,就能感受到整个城市的脉搏和跳动。
无数的梦回,你是否看到自己理发店的样子?
喧嚣热闹,打闹嬉笑,年轻人大概是最容易辨认的群体
生活的重担从背上转移到头顶,重压下不再是弯腰屈服,而是庄严挺立。
油耗完,被两位越南大哥搭救……不懂事的孩子,总是遇到闪闪发光的善良。
奔跑在丛林深处的小孩,父母应该深深地教诲过,不要乱跑,因为后果很可能是缺胳膊少腿,甚至是丢掉性命。
第一次看海,去了海南,自行车环岛,出发的原因只有一个。看海,曾经的心心念念,在一路南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捡贝壳,看日出,追海浪,堆沙堡,面对广袤无垠,无法深邃深刻,那就单纯简单。
未完待续……
小记:
总算整理得差不多,算是对毕业旅行的一个交代吧!逻辑性不强,好多细节也忘了,毕竟也不指望自己会写出什么旅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