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一次翻到这本书,找出了之前存在电脑里的这些文字。一晃几年过去了,阿嬷已经离开我们两年有余,我也从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成长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历了亲人的离去,也迎来了新生。幸运的是,爱,从未缺席。《仿佛多年前》——好书,与你们分享。
让走远了的人想回头时
还能看见生命最初的模样
乡下亲戚办喜事,我去乡下赴宴席,和母亲同席。
母亲高兴得很,逢人就介绍,这是我家二丫头,在城里教书呢。
人恭维,你好福气,生了这么个有出息的女儿。
母亲便笑,笑得满脸的皱纹,小鱼一样地游。
菜上席了。母亲不时帮我布菜, 专拣她认为有营养的好吃的,鸡啊鸭的。我的碗里,很快堆得尖尖的。母亲不知道,这些肉类的食物太过油腻,我平常都不爱吃的。我把碗推到一边,极少动筷。这让母亲很是不安,她尝一口,说,很好吃啊,你怎么不吃?不吃怎么能长胖呢?在母亲心里,儿女养得胖胖的,才叫安康。
一盘凉拌枸杞头,看上去还算清爽。为了应付母亲,我拿起筷子,频频光顾这盘枸杞头,一边对母亲说,妈,我不正吃着嘛。母亲“哦”一声,眯着眼,对着盘子里的枸杞头研究半天,笑了,原来是枸杞啊。
隔两天,母亲竟托人给我捎来一大包的枸杞头,粒粒青翠。来人说,你妈把整个村子的沟沟渠渠都寻遍了,一粒一粒给你掐的,说你别的东西都不爱吃,就爱吃这个。
想三月清寒,母亲在清寒的风里,努力睁大她浑浊的眼,在荆棘丛中,一棵一棵寻枸杞。再伸出她糙如树皮的手,拣嫩梢,一粒一粒采下来。母亲哪里知道,她的女儿,其实并不爱吃这个。
我凉拌枸杞。我清炒枸杞。我把枸杞剁碎了做馅——我要把母亲的爱,全部吃下去,一粒不剩。
————《仿佛多年前》里的一个段落,看得我两眼泛花。喜欢这样朴实的文字,未加任何雕琢,却深刻入骨。
于是想起小周同学前段时间发给我端午去南京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个旧的站台,他告诉我,这里,就是朱自清《背影》里的真实场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年来我对火车,对站台,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虽然3月份的云南之旅让我对火车没有了期待,但是心里的那种感觉犹然清晰。所以刚才再看了一遍《背影》的全文,才知道原来当年读书,我并没有被它感动,我甚至还总拿朱自清父亲家书里的最后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来开玩笑,想来真是幼稚!庆幸的是今天还能有这样的机缘重新读它,而且被它感动。
这些年离家在外,工作,结婚,生活按部就班地往前走着。也不经常回家,一次两次三次吧。过年的时候看到阿嬷,假装怪罪的样子,拍了拍我的屁股,说了句,一年了。抓着我的手左看右看,眼里满满的心疼和不舍得;我的外公,虽然身体硬朗,但偶尔也总会把我跟妹妹的名字叫混了,把我所生活的城市名字叫错了,唯一不会弄错的是,永远记得我是他的孙;老爸老妈,是除了胖子先生,在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一直到现在,只要回家,老妈都舍不得让我洗衣服,舍不得让我拖地洗碗,每次都紧着好吃的给我做,像当年读书的时候一样,我们三姐弟早起上学的早餐,都是妈妈一人一碗盛好的,我对地瓜稀饭的喜爱,想必是因为吃习惯而由来的。可我却从未有机会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只要是老妈在的家里,做饭洗碗做家务的事情,都是老妈的事情。老爸至今对我是否会做饭这件事,仍是持怀疑的态度,而且,不爱下厨的老爸,会亲自下厨煮我爱吃的蚵仔面线,偶尔来一次广东,坐汽车,也是每次都是满满的一泡沫箱的海鲜,把家里的冰箱淘空,全部搬过来。这就是父母的爱,小时候,他们尽所能地给我们最富足的生活,而现在,成家立业的我们,仍旧继续从父母那里索取,从未回报。
好感恩,因为有上天赐予我感知幸福的能力,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小小的小幸福。 我总是想,我何其有幸,拥有这么多这么丰足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我何其有幸,有一个那么好的人,每一天,都真诚地用心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