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我在哀思着自己这一天,星期二值日,上午两节课,下午连堂4节,我在想我晚上回去还能动吗?肯定不能,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累好累啊!我先更新今天的文字吧,我心里一直在挣扎,放弃更新吧!不要坚持了,还能再坚持下去吗?我就把新课标复制过来更新吧!
1.数学定义
两版课标对“数学”的定义是一致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022年版增加了“如何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研究后能得到什么”的具体阐述: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通过……得到……,通过……形成……帮助……”的表述体现了数学研究的过程性和可操作性。
2.数学作为语言和工具表述
数学作为语言和工具的表述,2022年版具体说明数学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2011年版强调数学是“科学语言和工具”。两者相比,2022年版的表述接地气,意味着数学语言与其他语言如汉语、英语等一样,是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的,而“科学语言”,显得有点“高冷”,与普通人有距离感。
3.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表述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的作用,2022年版表述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2011年版相比,删去了“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表述略有不同,但涵盖的内容基本相同,都说到“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交融表述
关于数学的发展,两版都客观的提及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融,2022年版与时俱进的提到“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诚然,数学是计算机的缔造者,对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计算机科学极大地反作用于数学科学的研究。现如今,在数学专业学习中,计算机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已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了。
5.数学历史地位表述
不论是2022年版的“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2011年版的“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说明数学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为何改“文化”为“文明”?因为“文化”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数学既是作为科学被提出,必是文化中的精华,表述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更恰当。
6.数学素养表述
2011年版“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022年版为何改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应该”“应当”义同为“理所当然”,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但作为国家级文件表述语言,“应当”显得更有书面感。这可是更改之因?
7.数学教育功能表述
关于“数学教育的功能”,2022年版表述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2011年版表述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版的表述强调了数学教育的“学科功能”,2022年版除此之外还强调了“育人功能”。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表述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的表述2022年版表述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011年版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样看来,我国的公民可能存在未参加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学习的情况,而参加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学习的人,也可能不是我国公民。不加培养对象的界定反而更严谨。
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功能表述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功能”,2022年版表述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1年版表述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从表述方式看,2022年版“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强调数学课程的功能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实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011年版“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强调功能的主体是数学课程,学生是功能的作用对象,处于被动。
从具体内容看,2022年版的描述更加具体,也更加严谨。学生掌握的内容从“双基”到“四基”,增加学习的“兴趣、习惯、方式”的提炼。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改成“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更丰富了。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还增加了“增强社会责任感”。特别在要树立的“三观”前加了“正确”的定语,实为必要。试想,若“三观不正”树立又何用?
通过两版课标“课程性质”的对比研读,总体感觉2022年版“课程性质”表述具体、严谨、接地气,数学味浓,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性质”的修订很好反映了本轮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