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的除魅”,是理性化的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具有人类历史大趋势的文明特征!
礼乐文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礼乐文明”,不得不谈到儒家的“五经”!但其实在最初是“六经”,在“焚书坑儒”时期,“六经”中的《乐经》散尽,后在整理先秦文献时,把《乐经》并入了《礼经》。成为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儒家的“五经”。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与乐,可以说是儒家对人类物质、精神生活双满足的幸福的生活的追求的表达。
礼乐文明,可以说更多的是对以我的教化,是内在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历史上具体的礼乐的记录,写成了在战国成型,记录周朝的礼仪的一本书——《周礼》;而根据历史资料写成的具体的行动执行、行动次序的书籍——《仪礼》;还有记录礼的内在的精神,讨论礼仪的文献——《礼记》,合称“三礼”。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礼记》传承到唐朝得到了遗失,只剩下小戴版本的《礼记》,之前还有老戴版本的《礼记》,对于研究中华文化文明历史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文化发展历程中,“礼”“乐”在今古有不同的解释!
“礼”古义为“人们外在的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与动物不同的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包括:冠礼(成年礼)、昏礼(也即婚礼,古时举行仪式在黄昏,故而成为昏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丧礼以及祭礼(也包括在吉时举行的礼仪仪式,比如生日宴会,开国庆典等等)六种“礼”。
“礼”今义分为名词和动词来解释。作为动词:①举行礼仪②尊敬③顶礼膜拜④礼遇,厚待;作为名词:①礼节②礼法③礼仪④礼物⑤礼貌⑥礼书。总而言之,“礼”今义为规矩,仪式。今“礼”是对古“礼”的简化和发展! 现代“礼”具有:第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第二,社交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第三,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古时,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礼”具有一些特征:是一种制度;是公开不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当时社会统治的工具;是地位极端的。
而今“礼”是对古“礼”的延续,简化和发展!比如取消跪拜礼,黄昏结婚的礼仪等等!在我们生活中,说的最多的,应该是“上礼,彩礼,走礼,礼物等等”,使得现在人们闻“礼”色变,认为“礼”=money钱,也成为了人们现实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说到了“礼”,不得不说说他的CP好基友“乐”。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
“乐”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良好的状态,是完美,纯洁,和谐的,不是欲望驱使的。
“礼乐文明”的传承,主要开启于宋代,北宋五子把《中庸》和《大学》专门摘出来,来阐述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幸福的生活原则。也是在宋代确立了曾子写的关于儒家追求幸福的典籍——《大学》和子思写的对《大学》的阐述的典籍——《中庸》作为快速切入儒家思想,学习汉传文明的主流!
而儒家的“礼乐文明”,和我们说的“礼乐文化”类似。《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