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说。初中一年级的下午三点半,碎碎的阳光透过玻璃,喜欢的男孩子来我家敲门借作业,我用粉红色的小屏幕智能机一页一页地翻看电子书。
易遥的名字和我很像。其实初一的我对于“校园欺凌”“性/病”顾森湘为什么会死这些都不是很理解,但那个时候的我就已经能够感受到随着小说进程铺满的难过。甚至想着,会不会另一个世界这个和我名字相像的女主角就是我呢。
1.电影叙事上很好。一个半小时较齐全而平稳地把小说拉了一遍。而且我很欣赏落落的选角能力,齐铭的棱角,不卑不亢的易遥,温柔的森湘,浑身像撒了金粉一样的顾森西…角色和小时候读书想象出来的人物模样基本相符,这种从小说到电影的“合得上”的感觉是一种很好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想象力中规中矩地被认同了。
2.在拍摄手法上长镜头和标准镜头相结合,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结合了艺术派的抽象(例如混合插镜/多镜头慢速等)和把握上的精准,后者主要得夸主演的演技和表情掌控能力。个人觉得演技上:顾森西>易遥≈顾森湘>齐铭。
3.配乐上有些不是特别的合适。不知道是不是导演过于用力了,有些情节的表现上利用音乐刻意拉扯,特别是一开始的镜头,难以入戏。
4.再一点是关于弄堂的调色甚至整体。如果说配乐我都原谅了,从头至尾的弄堂的取景表示很失望。那是“齐铭逆着光走出来的雾蒙蒙的上海老巷子”,是每次“弄堂里弥漫起来的晨雾,被渐渐亮起来的灯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
还没有亮透的清晨,在冷蓝色的天空上面,依然可以看见一些残留的星光”的弄堂。而一出场它就变成了暖色调。整个感觉无比突兀。
结合前段时间看的黑镜第三季最后一集《全民公敌》,讲的是黑客利用电子蜜蜂科技,通过话题标签输入想要他们死的人,话题榜首就可以次日被杀死。在最后,黑客集合了所有的参与过话题标签活动的人,让电子蜜蜂都蜇入人脑,杀死全市几十万人的故事。“流言、蜚语、造谣、人身攻击”由于《悲伤逆流成河》故事题材取于三观建设不完全的校园,校园欺凌的话题也由此而生。每一句诽谤都可能成为压死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易遥的性格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前段时间大火的《延禧攻略》的魏璎珞媲美了,中间也是奋力反抗。这么坚强的人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她得在心里消化了几个草堆?
再由线下走到线上,那些被流言蜚语逼疯的公众人物,因为网络暴力而选择“小憩”甚至封闭网络的自媒体人物,我们有没有因为一些看似酸着玩/开玩笑的话伤害过别人?甚至在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人身攻击?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管束别人。”
“每个人都有不被选择到别人口中/键盘上的权利。”
以下是记录下来的电影中比较好的一些台词: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以为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你不懂,你没经历过,成长在光明里的人即使面对黑暗也会想到光明,而生长在黑暗里的人,即使有一天来到光明,也会永远记得黑暗里的痛 。”
“将来你们只会说我怎么不记得,我怎么不记得我把红墨水丢到她身上,我就是闹着玩儿的呀,开玩笑的,我没有喂她吃过垃圾,没有泼过她冷水”
“你们之后的日子舒舒坦坦,没有一点心理负担,你们回首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挺好的了,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太恶心了,实在是太恶心了”
“如果我忘不了怎么被你们侮辱,粉笔灰塞嘴里是什么滋味,打火机烧头发是什么滋味,被你们一口一个杀人凶手是什么滋味,如果我忘不掉们你们也别想忘掉”
“你们骂过我最难听的词,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日子真的无聊,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
站在大四的尾巴上马上离校了,也算再次回顾一些青春。感情分:5分
硬核上配乐和弄堂的瑕疵,电影对小说做了结局改动,情节叙述和演员较给力:3
主题关于暴力/校园欺凌/社会调研实事:5分
综上:4分
插一句题外话,看了很多人的低分还是在吐槽郭敬明式的疼痛青春,也许你只是没相同的经历或者敏感细腻的心路历程呢?也一直不是很懂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绑上韩寒,同一个时期出现的文学工作者真没必要捧一踩一放到对立面上。咱还是好好想想明中午吃点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