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仿佛置身于绝境的梦幻一般,如此真实的触感而又充满危险的陷阱,等待着沉思者踏入其中。正如书中主角哈里·哈勒自己称道的中年困境,黑塞在他五十岁之际出版的这本书更像是他对自己的中年危机的探讨和思考。
感叹黑塞行云流水般的浪漫主义的文笔的同时,又臣服于作者那如同滔滔江水般绵延的思想,其泛起的涟漪就足够将行驶在海面上的帆船掀翻。阅读的过程是舒适的,自己也和哈里一同经历了春梦般激荡的时光。短短两百页不到的内容,黑塞想要表达的太多太多,涵盖的领域也从诗歌,散文到音乐,宗教,再到自我解构和救赎,但是这些内容全部指向了荒原狼——一个鄙视市民气质却依赖市区生存的人。
荒原狼,用双腿行走,穿着衣服,扮成人的样子,但是事实上是一只行走在荒原上的狼。尽管生成人的样子,但却被赋予狼的灵魂。这荒原狼身体里存在着两种本性:人性和狼性。这两种本性难以和平地屈居于同一个躯体内,他们互相批评,彼此牵制。当狼性占据上风时,他便向别人露出尖牙,对所有人类堕落虚伪的礼仪充满厌恶和憎恨,他肆意表现着自己的欲望和对自我的追求,而当人性接管时,他会因产生一个美好的念头而表现出兴奋的情绪,而对狼来说,一切人类的行为都是荒谬至极的;对人来说,狼是畜生、野兽,他败坏了一个人雅致生活的快乐源泉。所以人和狼并存时,荒原狼是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这便是荒原狼的整个内在矛盾,那是个在复杂的体制下进行的人性和狼性的斗争。
荒原狼是存在自杀倾向的那类人,不是因为软弱无能而放弃生活的那种类型,那种被生活压垮的流于表面的自杀者。荒原狼所要抗争的是这索然无味的生活,生活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对自己满意。但正是由于解脱离自己如此之近,自杀者肩负起了抵制自杀诱惑的责任,不屈服的狼性和人性在这方面达成共识。你瞧,被生活所虐总比亲手将生活扼杀高尚美好得多,于是荒原狼把自杀当成最后的退路,这世上便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荒原狼是孤独的,他苦于厌恶小市民的干净和整洁,规范和体面却无法逃离,他只能依靠这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市民提供的食物,住所和工作生活;他苦于追求艺术与灵魂的完美融合却无法撼动人们对世俗的偏爱,歌德的思想和莫扎特的音乐只能给欲望蒙上一层忽隐忽现的面纱。
他渐渐发现,神圣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的意义就是无聊。
荒原狼毕竟是时代的产物,黑塞塑造的荒原狼形象在很多人读来都会发现自己的身影,这不稀奇。在翻看别人的书评时,有人用简短的几句话道破了遗世的荒原狼们产生的原因。
“知识的普及化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平民拥有了旧时代精英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大部分平民知识分子再无法重回旧时代精英的神圣感。这种落差中,越来越多的荒原狼被造就出来,程度或浅或深。”
时代给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却限制了我们行动的力度,我们尽可以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感叹尼采对时代的呐喊和欣赏肖邦的夜曲,但是作为世界渺小的一环,竟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令人不满的世界。于是荒原狼被世界放逐在时代的边缘,套上了无法解脱的枷锁,思想如雏鸟无法冲破那层薄薄蛋壳般卒死胎中。
我们的价值只有被他人赋予才显得举足轻重,但是面对永恒的世界,一切的价值都是所谓的虚荣心围绕着社会的无关紧要的产物。赫尔敏对荒原狼说:“所有那些英雄、天才、伟大的业绩和高尚的感情,都不过是一场骗局,都是学校老师为了教化学生的目的编造出来的,好让孩子在规定上学的年限里有点事做。时间和世界,金钱和权力属于平庸肤浅的人。那些真正的人则一无所有,属于他们的只有死亡。”
既然价值能被赋予,也能被剥夺,那些人们拼命追求的,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真正留下的只有永恒的时间。黑塞想要表达的,不光光是对自我的剖析,更是对时代的拷问。圣人和纵欲者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与荒原狼一样,由成千上百个不同的人格构成,人性和狼性只是块状的分隔物,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形象碎片表现在世人面前。
回归到黑塞的终极命题上来,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荒原狼毫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朽者和拯救者,艺术也不过是尾大不掉的人类赘肉,是人类为解脱与生俱来的罪愆而无奈的产物,一切都毫无意义,个人不再存在,生活不需要答案。
如何度过这荒谬的人生呢?燃烧吧,化为灰烬的那一刻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