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造商品然后卖给外国,中国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经济。1990年中国生产了占世界3%价值的商品,而现在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了。中国生产了世界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的迅速崛起形成的产业链深深的植入了东南亚。亚洲工厂如今制造了世界一半的商品。
中国一直沿着韩国和台湾等亚洲四小龙的脚步前行。很多人以为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轮到别的国家拿着制造业的指挥棒走向繁荣。但中国不但没有因为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失去对制造业的控制,反倒越来越占据主动。低薪资产业从中国流向东南亚,增加了亚洲的地位(see article)。这引起对中国周边新兴国家的担忧,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致富变的更难了。
按规则工作
中国经济已不像以前一样粗放,产业被过度供给困扰,增加的债务变成负担。本月早些时候政府本年度的增长目标是7%,这已经是过去二十年最低,但本周的数据显示甚至达成这个目标都都很困难(see article)。即便如此,中国制造业仍有三个巨大的优势,其总体经济将受益如此。
首先,中国对低薪资制造业仍有很大的粘性,尽管其正在不断开拓高附加值市场。中国成品衣出口份额呈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42.6%增长到2013年的43.1%。中国还生产了更多商品部件,世界银行指出中国总体出口商品部件的对外依赖从1990年代中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这部分源于中国布局了有效率的产业供应链,别的国家很复制这一点。同时,中国还有卓越的且不断进步的基础设施。其计划在2020年之前每年新建10座机场(seearticle)。同时中国公司不断通过自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抵消了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不利。这就是政府新政策“中国制造2025”策略的主旨。
中国的第二个优势是亚洲制造本身。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确在流出中国。其中大多数流向了东南亚的低收入国家。这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去年有非营利组织指出有奖金30%的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工人是被强迫劳动的(seearticle)。但是随着三星,微软和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他们在中国的产业并搬到缅甸和菲律宾的其他地方,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链随之增强。
第三个优势是中国本身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对商品要求的不断提高,亚洲工厂占据了更多的高附加值市场份额。同时,中国的需求更加增强了亚洲产业链。在中国市场,显然本土经销商会占据更大优势。
灵活的政策也会增加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消化低端制造,中国在美国鞋类进口份额从2009年的87%滑落至2009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取而代之。但是东盟显然能做的更多——建议一个独立的高端商品和服务市场。区域的,或者全球的贸易会加速制造业网络从中国流向周边国家的步伐。泰国通过废除外国零部件进口限制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就是最好的例子,这说明正确的政策能帮助东南亚国家融入中国制造产业。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国家没有理由为此高兴,它们缺少一个大的经济体作为区域中心。北美自贸区把墨西哥的公司融入为其产业链的一环,但对中南美洲却无能为力。高贸易壁垒导致西欧不能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非洲。
即便当印度和沙哈拉以南非洲加入亚洲工厂产业的时候,也有其他的问题。制造业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能提供大量就业和收入了。在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能让大量未培训的劳动力从农场进入工厂,一下子改变他们的生产效率。而现在技术进步导致更少的工人在工厂车间。中国和其邻国可能是最后一批能通过招聘大量不熟练工人然后生产廉价商品而爬上发展阶梯的国家。
出口依旧是新兴市场的制胜法宝,竞争是提高生产力的最好手段。但是亚洲工厂以外的国家将不得不依靠其他发展引擎——不只是制造业,还包括农业和服务业。印度的IT服务业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这对工作技能的要求很高,且只能利用该国海洋般劳动力的一小部分。
为工作制定政策
这样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而不是靠低薪资竞争。南美洲和非洲需要更自由的全球贸易服务政策。基础设施应集中在光缆,港口和道路。教育是必要的,因为要想在全球市场显露头角,技能熟练的劳动力至关重要。
这些是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方针,而只想等着随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获得工作机会注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