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源自网络)
《论语》雍也26节。上一节讲一把手负有适时更新规范礼仪之责,那么这礼仪的制订的依据、标准是什么?是智?是仁义?
有人掉井里了,救是不救?按仁义,自然要救。按智知,怎么救?跳下去救,自己也上不来,所以宁可不救,也不能跳下去。
所以君子(正确)的做法是,要赶过去,想各种办法救人,但不能让自已给陷进去。有人说,谁也不傻,明知上不来,自然不会往井里跳的。但现实中让自己陷进去的仁义之举还少吗?
可欺也,不可罔也。宁可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欺骗,也不能顺从被曲解的仁义理念。
罔: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对道产生错误的理解,曲解仁义。
愚忠、愚孝,不切实际的仁义,都是罔。上面故事里,如果为了仁义之道,不管不顾地跳井里救人,这不是仁,是罔!
可欺也,不可罔也。用现在的用词来讲,就是说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管现实的仁义之道,是罔!要不得!宁可被现实所骗,也不能愚忠愚孝死仁义。
再结合雍也篇中的前后文,这一节所讲的实事求是,应该是特指一把手在规范礼仪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这一个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