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和吴老师还有她的一些朋友们,再次去了崇明陈姐家的农家小院,四年前曾和几个同事带着孩子一起去玩过一趟。
陈姐今年五十多岁,是个地地道道上海本地人,曾经在我们公司工作过,为人善良随和,既使离开公司十多年,大家仍然时常提起她。
八年前陈姐退休后,在家里闲不住经朋友介绍,在崇明岛买了几十亩的田地,夫妻二人便从浦东搬到崇明,从此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来。
平日里都是夫妻俩打理这几十亩田地,只有农忙采收季忙不过来时,才会请一些临时工帮忙抢收。
小院很大,里面有一个大水塘,养着各种各样的鱼,同事的爸爸喜欢钓鱼,上次过来时带着整套装备,在这里垂钓了一整天。
孩子们爱动坐不住,对钓鱼兴趣不大,我和同事带着俩孩子,沿着水塘走了几圈。最后我们发现陈姐家小棚里养着的几只羊,孩子们看到羊圈里的羊,高兴的又蹦又跳,激动不已。
对于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平时恐怕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羊吧,那次我负责割草,俩孩子负责喂,能亲自体验喂上一回羊,甭提有多开心,足足喂了半下午,把几只小羊个个喂的肚子圆滚滚,不肯吃才罢休。
直到现在,我有时问起喂羊这件事,他都说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院子里还有一幢二层小楼,大小房间有四十几间,楼下的正中间是一个大厅,厅的二边分别是二种不同面积和房型的套房,一套为四十平米的两室一厅,这种房型很适合一家三口住,而另一套为五十多平米三室一厅,这种适合祖孙三代大家庭住,楼上还有二十几间单间。
每到节假日或者周末,都有一些亲朋好友提前打电话预约,约上三、五好友,一过来这边小聚一下。
吴老师是这里常客,毎年都会约上一些亲朋好友们在这里聚会,这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还可以吃到新鲜时令蔬菜,节假日来玩的人很多。
这次同样是吴老师组织,这回赶在端午节前过去,目的不光是玩,而是为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包粽子,来寻找最新鲜的芦叶。
陈姐告诉我们,周边的芦叶又大又多,可惜我们今年去的晚了点,芦叶有点老了。
芦叶指的是芦苇的叶子,新生的叶子颜色浅绿,而且比较窄,老叶子颜色翠绿,也较宽一些。芦叶不能食用,但却是包粽子的良好之选。
一下车,陈姐就端上早就泡好的野生蒲公英茶,招呼大家喝茶。我还是第一次喝蒲公英茶,连忙品尝了一杯,感觉味道微苦,但苦中又带着清香,清热解暑,跟野菊花味道差不多。
大家稍作休息,陈姐便带我们四处参观她的农场。看到远处一大片金黄色麦田,大家一阵欢呼,朝麦田奔去,只见沉甸甸的麦穗个个颗粒饱满,即将成熟。
院前一大片果园里种植着数十种果树,有的已经开花、有的已经挂果,种类繁多。看,桃树上挂满毛茸茸的青色小桃儿,惹人欢喜,一旁的枇杷也不甘示弱,碧绿的枇杷树下挂满一个个金黄色枇杷,犹如一个个小灯笼,夹杂在一片绿叶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还有几种长势喜人叫不出名果树了,陈姐便一一向我们介绍,有些是她去年新种植的火龙果、猕猴桃,暂时还未曾挂果。
一起去的张阿姨(吴老师朋友)是个急性子,参观了一圈,便急不可待地要去摘芦叶。
她们俩换上带来的旧衣服,穿上雨鞋系上围裙,头戴一顶草帽,活脱脱一标准农民形象,站在大家面前,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带任何装备,拎着个手提袋,跟着她们俩位阿姨后面,帮她们提袋子。
陈姐打开院子里的一扇边门,看到门外有一架木式吊桥,连接着河畔对面。原先要去河畔对面,必须要绕上一大圈,方可到达对面,为了方便进出,才建立起这座吊桥。
穿过吊桥便到了对岸,看到一大片河滩,张阿姨每年都岀去采摘芦叶,是个熟门熟路的老手,她兴奋的说道,这河滩里面肯定有不少芦叶。
二位阿姨虽说是六十多岁的人,走起路来步伐矫健,可不比年轻人慢。大家开始在两边寻找,由于河滩离大梗太远,看不清里面,张阿姨便嚷着要下去,去远处的滩上寻找采摘更大更好的芦叶。
她小心翼翼的爬下大梗,头戴一顶草帽,手拎着一个袋子,脚穿一双高筒胶鞋,大步向前,一个人朝远处的滩上走去。
我和吴老师没有穿深筒胶鞋,只好沿着二边的小沟边上采摘。
微风轻轻吹过,芦叶倒向一边,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声音,站在这一片绿油油的芦叶面前,莫名的一种激动,许是好久没有干这种活了。
这时吴老师手上已经摘了一大把芦叶,我也赶紧加入采摘。
看,吴老师摘得多认真!
我是第一次采摘芦叶,摘好的芦叶尾部总是裂开的,不像吴老师那么平整。
原来摘这个也是有方法的,不能蛮力往下扯,那样芦叶很容易从中间被拉扯裂开,没法用。吴老师告诉我“手上的劲不要使的太大,拿着芦叶中下部位轻轻往下掰,芦叶的尾部就会很自然的断开,并且不会裂开”。
我照着吴老师说的方法,小心翼翼的往下掰,稍微用点力,芦叶就被摘下来,且没损坏,照着这个方法,采摘速度大大提高。
一个钟头左右,我和吴老师已经摘了好几把,我拿出带来的小绳子,一把把系上,放入带来的拎袋中。
吴老师不放心河滩深处的李阿姨,一边摘着芦叶一边念叨着,“我手机没带,小宝(李阿姨小名)一个人在里面的河滩上不知道她怕不怕”。我回答道“你记得她手机号码吗?我手机带着的,可以给她打个电话问问”。
吴老师反复念叨着一串串手机号,虽然六十多岁,但记忆力却是极好的,最终她想起了李阿姨的手机号。
我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吴老师一声声问候,催促着她不要摘了,赶紧回来。
我们收拾好摘好芦叶,站在梗上等着河滩深处李阿姨。看到吴老师把李阿姨拉上大梗那一刻,我莫名的一阵感动,看得出来她们俩几十年的姐妹之情,不似姐妹甚是亲姐妹,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刻。
李阿姨从河滩里摘回来的芦叶,又长又宽,比我们在小沟旁摘的大很多。
趁着午饭还没好,我们立马把刚采摘回来的芦叶,拿到外面水池边,一张张清洗,洗好后扎成一小把放在台面上沥干。
这样清洗沥干后,带回放在冰箱里,等过几天端午节包粽子时,拿出来就可以包。
釆粽叶、过端午,已经是我们儿时才会发生的往事,今天却着实体验了一把,仿佛让我重新回到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