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斐语纶滗
多少人在读完和看完之后只是唏嘘、感慨几句,之后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就如同小石子掉入深井,连一圈涟漪都没有激起。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
1
今天早上一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都晒足迹,感慨着“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的故事。
原来有的人已经去了那么多地方,足迹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有的人还在原地,望着别人成了最美丽的风景。
可随后又看到一篇文章《你去了那么多地方,怎么还这么无知》。文章举了高晓松和王石的例子说明最好是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说到底就是为了说明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如果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只是为了朋友圈晒一张照片的话,那你代价有点大了!
我随即又联想到《这样读书就够了》中这样一句话:
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
这大概就是对上面这个例子的最好阐释。
2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没错,可祖先并没有提醒我们,是读书走路这个过程重要还是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重要。毕竟能边走边思考的人,不多。
凡事都要有个思考会不会活得很累,就像小学时候写读后感一样,书也读了几遍,为什么就是没那种很牛的感觉呢?就那种类似于顿悟武功秘籍的感觉!
我很好奇,那种读书废寝忘食的人到底在书中看到了什么。
古人又说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就再读几遍吧!可其义自见了吗?看到这个神奇现象的人应该不多,至少我没看到。
正如《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描述的那样:
多少人在读完和看完之后只是唏嘘、感慨几句,之后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就如同小石子掉入深井,连一圈涟漪都没有激起。
这大概才是多数人的常态。
3
所以阅读指引类书籍几十年来经典不衰是有缘由的,多数人对于如何读书这件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恼,一面又不知道怎么读,一面又不得不读。
当读书成了负担,动力就卸掉了一半
因为在这歌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尤其是致用类图书。(节选自书中第一章)
对此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
现代人对书的趋之若鹜,一大部分是对于成功的渴望,这看看畅销榜就能看得出。
但是不是书读的越多越好呢,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的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
而福尔摩斯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因为人的大脑有限,我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存放有用知识的位置,围着太阳转或围着月亮转对我的工作没有半点影响。”
对于他的回答,我们不必往时空宇宙去追究,这种学有所用,应用而学的思路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的脑子里还沉浸在广涉猎,多积累多收集的杂乱无章学习法中,却没有意识到有要方向的有目的地去学习。
我突然很想问自己一个问题:看那些书,我想学到什么?
看了那些书,我得到了什么?
我一时竟答不出,或者我羞于答出。
没有目的的开始,注定草草了事
4
有没有一种能让人提高读书效率的方法,这个效率不是读书的速度,而是知识的利用率,通过读书更快地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是体验到读书带来的实质性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是我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辨别能力等等,但是我希望的是它们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用得到,并且能为未来的自己带来更多的选择。
这应该是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工作之余学习看书最大的愿望吧!
毕竟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况迫切地需要我们改变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修身养性的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需需要展示自己,所以也就决定了我们有多么希望看到自己的改变。
这就如同人们的分享欲,抖音,豆瓣,知乎等等平台就如同一个个人类分享欲望的火山口,沉寂了那么久终于借着互联网爆发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第一手信息,就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早知道或者知道的更多。
读书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
5
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以为买了书就等于拥有了书,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付钱购买的动作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
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将这本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或者更确切的说,把书中对你有用的部分变成你的一部分。
这似乎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不就是活学活用,别死读书嘛!
这人人都懂得道理,如何落实到实践上,而后产生效果,这应该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其实绝大多数人面临着这个困惑。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很容易找得到,黄金屋大概找到的人不多。
并且人们对于黄金屋的好奇心远远大于颜如玉,所以争抢着那些永远也看不完的成功学,那些永远也听不完的发财课,或许有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但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的。
就像围栏里的羊,吵闹一会儿就安静了,又等待着下一场屠宰。
相比于读书本身,联系自己的过往或者身边的实例进行反思,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再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达到指导行为的作用,之后再形成经验积累,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单纯的以读完几本书,上完多少课为终极目标,这样的回报周期太长,往往坚持不到最后就中途放弃了。我们就会沦陷到开始暂停再开始再暂停的恶性型环中去。
这大概就是现在人们焦虑和浮躁却又无奈的最大原因把。
现在人的期待是看完几本书就能成作家,上完几节课就能成专家,坚持打卡就能成功,宣传将所谓的成功定义地过于激进而过程又过于的简单,让人们产生一个错觉,一种盲目的追随。
我们不停地更换着队伍,不停地更换着手中的砝码,生怕漏掉最重要的那一个,所谓越看越迷茫,越看越惶恐。
一旦被迫的坚持失去了推力,梦想就立刻回归现实,我们只是多了一些没看完的书,一些没听完的课而已。
诗以言志,若无志向,就不过是几句牢骚、感慨而已。远方何方,若无志向,那就不过是逃避此地罢了。
少年哼唱,那意象可能代表了理想,若人到中年还为之热泪盈眶,恐怕只是活的太悲凉了。
书中的这两段话或许过于现实,可现实经常给我们响亮的耳光,我们不能老不长记性。
梦想人人多有,尤其是现在已趋于廉价,而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确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您每日推荐值得深度思考的文章。
斐语纶滗:一90后文艺爱好者,我有一个可爱的妻子,将来会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一家三口与你分享生活的点滴,感谢你的陪伴。
博客:斐语纶滗
个人公众号:芸斐(我们两个人名字的合体)
ID:fyxy616835
如果觉得好就随手点个赞哦!你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