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起来为什么要开始分享诗经,我说,诗经不仅仅有思无邪的纯净美丽,还有2000多年前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分享的这首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就通过一个盼夫的妇人的角度,揭开了历史上西周末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给老百姓带来的生活的痛苦的面纱。
一、诗经原文和翻译
诗经原文
遵彼汝坟(水堤),伐其条枚(树枝)。未见君子,惄(nì,忧愁)如调(zhōu,早晨)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fáng)鱼赪(chēng,浅红色)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ěr,此处指饥寒交迫)。
百度的翻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全诗以一个留守妇人的口吻,写她的劳作,写她对于征夫的思念,写她对于生活的无奈。原来,2000多年前不止有关雎和卷耳,生活的艰辛尚可苦中作乐,亲人的离散之愁却怎么也化不开!
二、盼夫,似乎是每一个动乱年代里普通妇女的画像
在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传说里,有一个结局凄惨的故事,那就是孟姜女的传说。
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官兵抓去为秦始皇修建长城,像千千万万积劳成疾的劳工一样死在了那里并且被填埋进长城里。孟姜女千里寻夫到长城以后,听到了这个噩耗,于是开始哭天抢地。上苍被她的哭声感动,让长城坍塌了一片。
后来,其实原本也没有什么后来。在元人的戏剧里,为了故事曲折动人,又增加了一个尾巴。那就是始皇看上了孟姜女并欲纳为嫔妾,孟姜女在安葬了丈夫以后跳河自杀。
小时候学过一首歌:
春季到来百花香,
大姑娘窗下绣鸳鸯。
忽然一阵无情棒,
打得鸳鸯各一方。
…
冬季到来雪茫茫,
寒衣做好送情郎。
血肉筑出长城长,
奴愿做当年小孟姜。
大概很多人知道孟姜女的传说是通过这首歌吧?小时候学唱的时候,不大懂歌词的含义,只知道是孟姜女在家里等啊等,等不着丈夫回来就自己去找了。所谓血肉筑成长城长,今天才懂是什么意思。
孟姜女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国人,可是,孟姜女还可以去长城寻找自己的丈夫,可是汝坟这首诗歌的主人公却连这个也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她还有公婆要伺候。
我们看到的孟姜女,不是绣花就是做棉衣,而我们诗中的妇女,她不止要忙家里的活,她还要出来砍柴,有可能,她还要下农田干农活。在那种自己自足的小农业经济环境下,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全部落在一个柔弱的女子身上,这种长期的超负荷劳作,比之孟姜女的血泪,只能是只多不少,而且还要默默吞咽!这就让我想起来一句话说:死是容易的,而生才是最艰难的!是的,对于这首诗歌中的女子,这句话或许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按照顾颉刚的考据,孟姜女的原型是“左传”中齐国武将杞梁妻子的故事,杞梁妻哭死去的丈夫,哭到感天动地,因此有城崩的记载。
孟姜女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类人的综合。那就是动乱年代中家庭中的妇女,不仅忍受着夫君征战远方的苦楚,忍受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很多还要担负起一家生活的重任。
三、其它诗词中的盼夫女
战乱不断,夫妻分离的悲剧就不会终止。这种情形,在唐诗人杜甫的描写安史之乱的百姓生活的笔下达到了高潮: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歌的最后,连老妪都被抓走了。在那样的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还哪有什么生活可言,对他们来说,生活不过就是苟延残喘!
汝坟和杜甫的这首石壕吏,都是战乱年代最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而贵族阶层,虽然也有离别之苦,则显得小资很多了。看看这首唐代另一个诗人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虽然也在思念,但这个妇女还可以做春梦,没有生活的压力。
四、她在汝坟里走啊走,却走进了历史深处
很多年前夜游长江,半夜里的时候,有人喊,快出来看望夫石啦。
我们跑到摇晃的甲板上,在朦胧的夜色里看望夫石。看那个黑黢黢的石块在崖边挺里着,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
我于是想起那个女诗人著名的一首诗: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的诗是很有感染力的,我仍然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那种微微心痛的感觉。可是,我们汝坟中的女子,她连痛哭一晚都没有。她有的,只是无尽的劳作,无尽的幽怨,无尽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