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第三次作业书写的过程中,因为叙事的需要,又回顾了博尔诺夫关于信任的论述。
在啃读这本书之前,我所理解的信任,是一种主观的、直觉式的感受,它更多地像是一种教育者的自然流露,或者是源于教师本人的品性,或者是由于使命感。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信任变成了一种夸夸其谈、捉摸不定的概念。太多的教师随笔都在说信任,可是这样的信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真信任吗?
读完博尔诺夫,并且结合郝老师的解读,看到了信任概念中更加理性的力量:信任不仅能够改变师生关系、振奋学生,而且是有意义的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者对学生的真信任,归根到底,是源自于其本身对于世界的根本的、绝对的信任——看透世界,但是依然爱它。同样的,“看透”学生,但是依然爱他们。博尔诺夫分析得十分恰切,教育的确是一种冒险,甚至是博弈。我们会经历一次次的失望、绝望、痛苦,会面临教育意图的失败,但是教育者的绝对信任就在于,无论是否失败,对学生的信任不倒。只有怀有这种这种强大的绝对的信任,作为教育者,才会造成“持久的、强大的行动力,教师始终在内心不放弃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调整方法,寻找时机来进行教育教学,即使学生的确无法达到老师的期望,但老师依然坚信孩子的生命充满潜力,未来有各种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讲,信任也是一种期望。”
可见,信任不只是一种道德意识、抽象概念,更是教育者专业意识和能力的深刻体现!
我们真的信任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