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南理工逸夫科学馆建筑
华南理工逸夫科学馆建筑延续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格局,保留人们心中“庭院深深”、“绿树成荫”的美好记忆,创造出空灵通透、步移景异的新岭南建筑。在设计时以“少一些、透一些”为原则,积极回应南方建筑特有的通风、采光、遮阳问题。平面为三组建筑围合而成,中间穿插以院落,建筑高2~3层,在东湖边一侧以规整的平面形式应对。西侧则采用较为自由的平面构成,以较小的体量结合园林处理及亲水设计,做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共鸣。为减小对南北两侧道路的压迫感,在建筑南北两侧均退让较多空白做绿化休闲场地,退让的空间使东、西湖湖滨路的视线相交,让校园生态走廊在此得以贯通。
人文馆原址为教工活动中心地处华工大人流交叉点,本为师生交流及休闲的场所。留有新老华工人许多回忆。对原有空间及树木的延续与保留,将是对这一怀旧情结的人文关怀,也是新的建筑形式对公众空间的另一项关注。因此在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时我们强调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在人文馆内有一个开放的交通体系贯穿全局。人们可以通过廊道、桥梁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行穿行,实现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而引人驻足的内向庭院、眺望平台、叠级水池散落左右。在这里光是体量表现的重要特质,它引导出建筑空间上的穿透性与流动性。间断性的开口,时隐时现的景致在此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每个片断既似曾相识又充满新意。人们在此或信步徐行或倚栏眺望,或驻足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起人与自然及建筑间的视觉对话关系。
(二)中山岐江公园
终于来到了中山岐江公园,来到了这个曾获2002年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奖(ASLA Honor Award)和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的公园,即使公园的设计者是有争议的人物,但这不妨碍到欣赏公园本身的特色和优点。来到了公园,第一感觉就是,它已经过了人们的热捧,过了它的高潮时代,管理和保养也明显的松懈下来,不过,属于工业化的设计主题气息依旧浓浓,不管是在建筑形式和小品景观上,都能感觉到那个中山著名粤中造船厂厂址,公园的改造也见证放映了它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公园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总体设计是规则式的,有明显的轴线,其中一处即铁轨道一直延伸到与水面上的大型喷泉收尾,轴线的效果便加强了整个设计的气势,给人一种当年船厂的辉煌岁月。同时,造船厂的标示性景观元素之一的铁轨穿插交织着丰富立面空间景观的白色柱子,使得整个公园的工业气息愈加浓烈。再者,原厂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被处理成色彩鲜明而造型丰富的建筑小品,丰富了公园的工业文化气息,设计者无时不刻都在渲染着工业化的主题。
公园园址东临石岐河(歧江),南依人民桥,为了应对水体的变化,做了一些措施处理,如利用原场地遗留的设备,结合场地地形特点,用喷泉来增加整个工业化场地空间的活力和动感,同时,各类水体采用“直线型”元素串联,表达了对大工业,特别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普遍的牛顿力学、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充斥着工业化气息。
组公园内所有构筑物、建筑物都是利用原场地遗留下来设备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使其在个体上可以独立成景,在整体上,与公园主题和周边环境相呼应想协调,它们在设计上的共同点在于其色彩鲜明,造型无不充满工业所特有的特色,主要采用的都是“线性”的结构,反映工业化流水线、高效快速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的高效和快捷的需求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