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日记//人在旅途
正值盛夏,儿时的朋友专程来成都拜访我。几十年来天各一方,各自忙碌,除了相互的电话、微信问候外,就没真正意义上一起聚聚。见面后,除了摆上一桌,吃点儿成都的特色美食,叙叙旧,分享这些年来各自的打拼经历外,旅游安排便是待客的最佳方式了......
经商量,决定带朋友去参观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当晚立即出发,自驾载着朋友,下榻于都江堰景区的宾馆,以免第二天因时间仓促而扫了游玩的兴致。
经过一晚的休息,我们一大早就直接从二王庙入口进入景区。景区内,古树高耸,遮天蔽日。藏在树林里的知了猴总是用它独特的鸣叫一路伴随着我们前行,好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沿着小径,登上玉垒山最高处,极目远眺,远处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尽收眼底。汹涌而下的岷江被都江堰的重要工程“鱼嘴”一分为二,完成大江的自然分流。
两千二百多年前,时任秦太守李冰及儿子组织修建都江堰。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项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工程量浩大,更在于它的科学性及人文思想。将岷江水合理地分流,形成内江和外江的分治。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使岷江水无论是汹涌还是平静的情况下,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都是科学的分配,确保了成都平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得以天随人愿。岷江无言,静默流淌,都江堰就像一位毫无所求的母亲,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天府命脉。
沿着台阶缓步向下,前方映入眼帘的红墙上镶嵌着白底蓝字“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我站在题刻下长时驻足,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仿佛时间穿越,我看到了李冰父子带领着他的团队,沿岷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也看见了两千多年前治水工地上万众一心,热情高涨的劳动场面......
他们并不是以排山倒海之势劳民伤财地去与自然抗争,也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实现人为的筑坝拦水,更不是屈服于自然的狂放不羁、任其水患横行。而是顺应自然,遵循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的人文思想。敬畏自然、因势利导、度势建堰。他们巧妙地利用水的力学原理,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和维护管理的技术难题,将都江堰工程打造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治水文化经久不衰的伟大工程。
据讲解员介绍,都江堰修好后,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每年冬月由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岁修。堰工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将大江之水揽入外江,淘修河床,加固河堤,场面颇为壮观。为了制定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还特别雕刻了巨大的石犀牛,没入江中,同时也视为“镇水神兽”。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深淘滩,低作堰”就是李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基础的具体表现。这一思想基础和指导方法一直贯穿到现在每年的护堰与岁修。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变迁,都江堰还依旧发挥作用,这与它系统完备的岁修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都江堰的价值也还在于它在工程模式、治水理念等方面给我们当代人类树立了极高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改善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在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还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获得这些奖项和荣誉绝对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致敬,李冰父子! 致敬,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
芳华日记征文【人在旅途】投稿通道:芳华日记的小岛 征文专栏1(故事小說类) 征文专栏2(非故事小说类) 评审团队:一鸣Annie董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