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偶读戴维·尼文撰写的《人生总会有办法》一书,不禁为作者的风趣、幽默以及所提供的众多案例折服。该书通过数十个经典案例和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数据提示人们不要过度关注问题,因为那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思维受限,从而使问题变得更糟。
作者开篇就利用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作品《大白鲨》向我们展示了忽略问题本身,跳出固化思维以谋求更好解决方法的案例。当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大白鲨时面临了一个重大危机,即主演气动巨兽“大白鲨”由于故障频发多次罢工。这条失败的大白鲨模型行动迟缓、且在水中拍摄时容易受损,如果继续使用这条烂鲨鱼的话,结局可想而知。
普通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修好这条鲨鱼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却忽视了这将使整个团队面临经费紧张和无法如期完成影片制作等问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不一样,他没有紧盯着问题不放,反而视这条失败的鲨鱼为一个机遇——他改变了初定的拍摄方案,将鲨鱼的身影由贯穿全剧转为不时地穿插一下其模糊的身影和最后才露出完整的狰狞面目。这一拍摄方式让观众浮想联翩并感到惊悚,从而使得这部充满隐喻象征意味的影片完成了从普通到经典的跨越。这就是忽略问题本身,不断突破自己固化思维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魔力!人们往往被本能驱使,尝试着努力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忘记了退后一步,或许更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作者同样援引了许多案例,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但是,联想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时不正是这样吗?当你想提高学习成绩而彻夜苦读时,成绩反而一落千丈;当你意图写作而日阅万卷时,作品反而毫无新意且进展缓慢;当你想通过物质手段激励孩子奋发上进时,结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读完这本书,你会知晓,在“激励+更努力地工作=更好的结果”这一等式中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激励并不一定能使人更努力地工作,而努力地工作也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当你彻夜苦读,却只是一味地重复之前的错误而不予以纠正的话,成绩将不会提高;当你日阅万卷却不勤思苦想笔耕不辍的话,作品将索然无味;当你试图用物质手段激励孩子,却不去激发其内在兴趣和予以自主权的话,孩子将不会进步。总之,努力,在某些时候真的可能使问题变得更糟,因为你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疾走,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唯有正确地分析问题,放慢速度,边观察边完善方能妥善地处理好问题。
那么,忽视问题是指不做任何努力等问题自然消亡吗?其实不然,仅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搁置问题、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跳出思维定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书中提到了莱纳斯.鲍林的例子。莱纳斯·鲍林是唯一一个独立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唯一一位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人。他是如何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呢?据他本人说,最重要的是懂得“放下”。放下是指不要紧盯眼前的问题不放,在多次尝试仍无结果后,要懂得适时地转移注意力,放松大脑,以激发大脑内在的想象力和潜力。他相信对任何一个项目进行无止境的研究将限制他所能获得的思考,使其处在一个不断重复的毫无突破的死循环当中。每逢这种时候,他喜欢钻进被窝,解放大脑,一些新想法和答案反而会涌现。
无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莱纳斯,这些伟人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遇到问题时,能够放下问题,适时地转移注意力,从而为新的、富有创意的解决办法的诞生提供空间。因此,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钻牛角尖,要学会放下问题、转移注意力并仔细观察,也许问题的答案会在不经意间降临,缪斯女神会不期而至,而那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